「STEM+」大時代的概况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STEM 跨領域 黃家偉

為配合本地創新科技的發展政策,香港政府早前透過引入 STEM 教育的「跨領域」(Transdisciplinary) 課程和學與教概念,來激活學校的多元智能教學文化,並培訓新一代學生的解難能力,從而寄望學生將來能為本地可持續性的發展貢獻一份心力,這也是國際社會必然的趨勢。

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以至到今時今日的「一帶一路」和「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國家及本地政府透過各界不同層面,成功為中小學及大學的 STEM 教育找出一系列具前瞻性的相關問題,給學生和老師們來思考一番。但是,眼見某些中小學已經在過去的 STEM 活動及比賽獲獎無數,而每次的活動學校都有不同的創意點子,老師們及各持份者又開始議論紛紛,在沒有明確的跨領域整合課程綱要之下,究竟 STEM 的精神和重點應放在哪裏?學校應如何定位為學生打造一個具挑戰性、可行性、及可持續性的 STEM 課程,而又不耽誤常規課的教學時間?

我在過去曾經與學者們交流,並討論得出一個名為「STEM+」(讀作 STEM plus)的概念,希望在此向讀者分享一下。故名思義, 「plus」 就是指「加添」的意思,旨在STEM的學習內容上,加入任何與 STEM 非直接相關的跨領域元素,來增加學習和解難的跨領域性。例如 STEM + A(rts),STEM + L(anguage),STEM + C(ivil education)等等。

在本地現行的教育制度與政策裏,科目的內容分門別類,使學生過分着重「專科專學」。在課程框架上盡早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和解讀,了解知識的本質(特別是科學、科技及數理範疇),在於了解其中的共通點,並結合之而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才能使學習者有深度的經驗。在STEM+的課堂內以問題為本的教學策略,體驗合作解難的精髓和思維,這比起只要求學生複製一模一樣的產品,並只作無謂的改動,有更深層次的體驗。

STEM+ 是一個理念而非理論,創新的 STEM+ 教育需要各持份者的勇氣,打破傳統,推動政策的發展。我期盼各階段的學生能按部就班,從淺入深,了解這個 STEM 大時代的解難精神,而換來一場熱鬧的比試,並給予反思空間的學習過程,而非單單追求短期結果。我深信從此學生將來必定有足夠條件,從闊到深尋找新知識。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香港教育分會)會長

香港STEM Academy 聯合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