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974年

SAHK B M Kotewall Memorial School的校徽

香港耀能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

SAHK B M Kotewall Memorial School



學校簡介

香港耀能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SAHK B M Kotewall Memorial School)是位於葵青區的一間肢體傷殘兒童學校特殊學校,學校面積3,700平方米,屬於男女校,學生人數140,該校辦學宗旨是學校秉承香港耀能協會的辦學宗旨,以「引導式教育」理念,為中樞神經系統創傷而引致身體殘障或多種殘障的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發展學生潛能,促進全人發展,使成為良好公民,參與及貢獻社會。


學校背景

香港耀能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創立於1974年,學校沒有宗教背景,校長是賴雲艷女士,校監是朱國安女士

該校校訓是「立己立人 達己達人」

該校辦學理念是「學校秉承香港耀能協會的辦學宗旨,以「引導式教育」理念,為中樞神經系統創傷而引致身體殘障或多種殘障的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發展學生潛能,促進全人發展,使成為良好公民,參與及貢獻社會。


學校師資

在師資方面,香港耀能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全校教師總人數為38人,其中擁有基本師資訓練資格有38人、特殊教育訓練資格有22人、領有學士23人、碩士15人、博士或以上學歷 -人。

而在專業人員方面,全校專業人員總數為28人, 當中言語治療師3人、職業治療師4.5人、物理治療師4.5人、社工2人、教育心理學家0.3人、護士3人、技師2人、職業治療助理4.5人、實驗室技術員1人、物理治療助理-人, 其他專業支援人員總人數:45。


班級結構

香港耀能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的班級結構分為2級別,分別是小學、中學。小學班級結構是小一1班,小二1班,小三1班,小四1班,小五1班,小六1班。中學班級結構是中一1班,中二1班,中三1班,中四2班,中五1班,中六2班。總計全校共開14班。

班級結構備註:
班級結構備註:6班小學及8班中學 同時設有主流及調適課程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方面,校舍是配合肢體傷殘學童的需要而設計,環境寬敞。為提高學童的活動能力和學習動機,學校有特別設計的設施、家具和不同類型的輔助工具,儘量讓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及活動。除了設有課室、輔導室、視覺藝術室、音樂室、綜合科學實驗室、電腦室、科技與生活室、多媒體學習中心、圖書館、多用途室、學生活動中心、禮堂等基本設施外,更設有言語治療室、物理治療室、職業治療室、生活技能訓練室、社工室、護理室、CAFÉ、升降機、加闊斜道及天花吊機系統等。為配合未來學與教的需要,學校已安裝全新的大堂空調系統設備,另外校舍正進行改建工程及增加了2個新課室、擴建1個課室及教職員室;並將增設1個社工室及擴建視覺藝術室、音樂室、物理治療室、職業治療室等。


學費

香港耀能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屬於津貼學校,學費全免。
其他收費:學費全免午膳費:$20以內 (每餐計算,按月收費)校車費:i) 固定路線:三百多元起,按距離分段收費 (每期計算,每學年11期)ii) 非固定路線:按距離計算高中堂費按教育局建議收費雜費自編課業費


校車服務

學校有五部冷氣巴士,設有低地斜台或升降台,為東涌、荃灣、葵青和九龍區的學生服務。


聯絡資料

學校名稱(中):香港耀能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
學校名稱(英):SAHK B M Kotewall Memorial School
校長:賴雲艷 女士
校監 / 校管會主席:朱國安 女士

地址:新界葵涌葵合街22號
電話:24247766   傳真:24228230
電郵:bmkms@sahk1963.org.hk
網址:http://www.bmkms.edu.hk

更多香港耀能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的資訊:學校詳細資料

本網頁「香港耀能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的資料是參考自:教育局網站及各學校之官方網站製作而成,如發現有任何不準確或不妥善地方,請讓我們知道 cs@edumedia.hk 盡快作出修正。 最後更新日期: 2025-04-25


您可能還想瀏覽: 全港特殊學校概況 | 葵青區特殊學校 | 葵青區學校開放日資訊 | 葵青區補習班資訊

此頁搜尋關鍵字: 羅怡基 , bmkms







學校收費

收费资料
學費全免午膳費:$20以內 (每餐計算,按月收費)校車費:i) 固定路線:三百多元起,按距離分段收費 (每期計算,每學年11期)ii) 非固定路線:按距離計算高中堂費按教育局建議收費雜費自編課業費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校舍是配合肢體傷殘學童的需要而設計,環境寬敞。為提高學童的活動能力和學習動機,學校有特別設計的設施、家具和不同類型的輔助工具,儘量讓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及活動。除了設有課室、輔導室、視覺藝術室、音樂室、綜合科學實驗室、電腦室、科技與生活室、多媒體學習中心、圖書館、多用途室、學生活動中心、禮堂等基本設施外,更設有言語治療室、物理治療室、職業治療室、生活技能訓練室、社工室、護理室、CAFÉ、升降機、加闊斜道及天花吊機系統等。為配合未來學與教的需要,學校已安裝全新的大堂空調系統設備,另外校舍正進行改建工程及增加了2個新課室、擴建1個課室及教職員室;並將增設1個社工室及擴建視覺藝術室、音樂室、物理治療室、職業治療室等。

教師資料

教師專業資歷 (人数)

基本師資訓練:
38
特殊教育訓練:
22
學士:
23
碩士:
15
博士:
-
教師總數:
38

專業人員資料 (人數)

言語治療師:
3
職業治療師:
4.5
物理治療師:
4.5
社工:
2
教育心理學家:
0.3
護士:
3
技師:
2
職業治療助理:
4.5
實驗室技術員:
1
物理治療助理:
-
其他:
支援人員總人數:45
專業人員總數:
28

班級結構

預備班 (班數)

低班:
-
高班:
-

小學 (班數)

小一:
1
小二:
1
小三:
1
小四:
1
小五:
1
小六:
1

中學 (班數)

中一:
1
中二:
1
中三:
1
中四:
2
中五:
1
中六:
2

開設科目

開設科目
小學:中國語文、普通話、英國語文、數學、常識、科技與生活、資訊及通訊科技、體育、音樂、視覺藝術等。中學: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生活與社會、公民與社會發展、地理、中國歷史、歷史、綜合科學、資訊及通訊科技、科技與生活、視覺藝術、體育、音樂、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旅遊與款待等。

學校特色

管理與組織
本校已成立法團校董會,並由辦學團體代表、獨立人士、教職員、家長及校長組成。校長、教師及各專責人員一同為學校制定政策、統籌、監察及檢視學校服務,並按「管理與組織」、「學與教」、「校風及學生支援」及「學生表現」四個範疇推行各項學校工作,提供切合學生需要的優質教育和復康服務,不斷自我完善,實踐辦學理念。
教與學
本校的教職員組成貫通式專業團隊,以跨專業協作方式實踐引導式教育和啟發潛能教育,令學生茁壯成長。為照顧每一位學生的個別及各項學習需要,團隊為學生編定「個別學習計劃」。內容涵蓋學習、獨立生活、社交、體藝潛能和生涯規劃等發展。同時,各項課業設計均以學生為中心,輔以適合的策略及輔具讓學生學習,務求在實際生活中延伸及應用所學。同時,除了一般的課堂學習及個別治療訓練之外,學習及治療元素滲透整天的學校生活流程,融合教育與復康,讓學生「分分秒秒都在學習和訓練」,並達致整全的身心發展。
支援輔導服務
本著訓輔合一的精神,本校教職員為每一位學生推行發展性及全校參與的培育活動,營造關愛校園文化,匡扶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教師、治療師、社工、護士、心理學家按學生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切的個別、小組及班本支援服務。此外,家長是學生的照顧者,更是學校非常重要的協作者。透過家長教育及定期的溝通,家長確切而具體地了解學生的需要及進展,並協助學生在家中延伸學習和治療,達致良好的學習效能。
學業及學業以外的表現
我們重視學生在各方面的發展,學生亦屢屢在不同的範疇,包括學術、體育、藝術、社會服務等獲得驕人的成績,部份學生代表香港出席國際性的賽事,並獲取獎項。同時,部份學生在香港朗誦節及聯校音樂大賽獲得多項獎項。本校一向鼓勵學生培養閱讀的習慣,舉辦不同的閱讀活動。近年,學校透過STEM 教育課程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意及解難能力,舉辦相關活動及參與校外的比賽,成績令人鼓舞。修讀主流課程的學生均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試,並入讀大學或其他大專院校,繼續學習。修讀調適及綜合課程的學生,在完成高中課程後會繼續修讀職業訓練課程或接受適切的成人服務。
課程政策
教育局的指引,以同一課程架構理念設計校本課程。課程分為主流和調適(適合輕度智障和中度智障學生),涵蓋八個學習領域,有系統地聯繫其他學習經歷和復康計劃,重視學生九項共通能力的發展,價值觀及態度的建立,並透過四個關鍵項目實施。我們為每一位學生訂定「個別學習計劃」,務使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得到均衡發展。同時,我們亦應用啟發潛能教育的理念,貫徹「5P」:政策、地方、人物、計劃和過程,刻意安排活動和營造環境啟發學生潛能。
課外活動
本校以「全方位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多元智能,讓學生的學習並不局限於課堂的授課或治療課的訓練。同時,按著學生修讀的課程的適切性安排、設計和推行各項活動,務使每一位學生均有機會參與多元化的校內、外活動。學校定時設有不同的小組及學會,包括:運動、音樂、電腦、手工藝、閱讀、語文及STEM教育等不同範疇。另外,全校學生分為四社,加強學生間的凝聚力,發展及發揮學生的領導能力。
資訊科技支援
全校的課室、特別室、治療室等均有電腦設備及可連接無線網絡,學生能隨時隨地應用手提電腦、平板電腦等裝置進行互動學習及復康訓練。部份課室及特別室設有電子白板,提升學生互動學習的機會。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學校會以跨團隊模式一同就其需要設計特別輸入裝置,或運用適切的輔助工具,讓每一位學生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自主學習及與人溝通。
轉助醫療服務
物理、職業及言語治療師定時透過個別及小組治療、習作程序、與教師在課堂進行協作教學、日程訓練及推行學生的個別復康計劃。同時,物理治療部為個別學生提供適切的體適能提升計劃包括:核心肌群訓練(如健身球及普拉提運動)、利用各種器械進行帶氧運動、長跑、輪椅馬拉松訓練及體重管理計劃;職業治療部提供日常自理、 手部功能、輔助學習、職前及餘暇訓練,並透過社區生活訓練、誘發訓練手計劃及輔助用具等,提升學生獨立生活能力;言語治療部會為學生「度身訂造」溝通、言語及口肌訓練計劃,並設計個別化的輔助溝通方式及版面。另外,也會與學生進行餵食及吞嚥訓練,確保他們能安全進食;社工部及護理部分別為學生提供輔導及護理服務,按學生的不同需要,舉辦講座、小組活動、家長及親子活動,照顧學生及家長的全面身心發展。
未來發展
本校一直重視學生的各方面發展,亦期望每一位學生可以盡展所長,展現潛能。故此,學校刻意為學生營造不同的學習機會,透過舉辦及安排不同類型的活動及學習經歷,如音樂、藝術、資訊科技、工作相關經驗、德育、體育和復康活動等,建立學生自我完善、正面積極的學習態度及價值觀。學校積極發展電子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並開始自攜裝置計劃,進一步提升學與教的效能。此外,配合新高中課程,學校透過生涯規劃課程,協助正在修讀中學課程的學生為自己建構並實踐適切和合乎個人性向的發展計劃。為著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學校運用政府資源,發展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課程,透過輔導及支援課程為學生在學科學習方面「拔尖保底」;同時善用全方位學習津貼,加強發展學生多元潛能,培養正向思維。學校配合關注事項,為家長舉辦不同的培訓活動,提升家長對正向教育的認識,以發掘學生個人強項,協助學生訂立目標,建立成功感。同時進一步提升家長身心健康,以助他們有正能量協助子女積極面對人生。家校成為夥伴,共同協力促進學生各方面的成長。
其他學校特色
本校除了以「引導式教育」原理,為身體殘障或多種殘障的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服務之外,與此同時,本校一直致力提供關愛的學習環境,應用「啟發潛能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的教育理念,透過人物(People)、地方(Places)、政策(Policies)、活動(Programs)和過程(Processes)五個範疇推動關愛文化,刻意安排活動和環境啟發學生的潛能。我們全體教職員更致力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因為我們相信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各具潛力和需要,只是有待發掘、匡扶和栽培。若能因材施教,每位學生必能茁壯成長,發光發熱,生命不再一樣。

聯絡資料

其他葵青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