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與組織
早於正式推行校本管理前,本校已成立教職代表及校董諮詢議會,成員包括 校監、校長及三位由教師組、宿部及其他職員組,以選舉形式產生的民選代表。諮詢議會成立目的是增加學校同工與校董會成員直接溝通的機會,共同討論學校政策、行政以至員工福利的問題。1995年9月,本校開始推行校本管理,成立校政委員會,目的是討論及監察學校政策及行政運作,並定期與校長開會蹉商,委員三名,按照諮議會成員產生的方式,由三個組別的同工,以選舉形式產生。1999年,校董會修訂校董會規章,再次確立諮詢議會的功能。諮詢議會每年舉行兩次會議,商討學校管理及發展路向等事宜。於 2004 年《教育條例》規定,所有資助學校必須成立法團校董會管理學校。本校於 2015 年 8 月 1 日正式成立法團校董會,但仍保留學校諮詢議會以確保過渡期間運作順輰。由法團校董會制定政策,審批學校的發展方向。以校本管理為原則,授權校長管理校內、外事務,由明愛特殊教育支援,學校屬下各功能小組,負責策劃及執行校內、外事務。透過校本教職培育計劃、知識管理及自評機制,發展及促進教職員持續的專業成長。而家長教職員會,在支援校務及日常的協作教學工作上,發揮著領導及促進作用。本校除三個教學組、宿部、專項、樂活中心外,本年度成立七個關注小組,包括生命關懷關注小組、親職教育關注小組、健康體適能關注小組、共生環境關注小組、藝術生活關注小組、教育科技關注小組和質素保證小組,分別由教師、宿舍同工和後勤同工擔任,關注學生全人發展。
教與學
學生入學之初,老師根據學生的生涯規劃及去年的學習情況,重新檢視及調整每名學童的年度學程規劃,為他們訂定更適切及清晰的學習目標與學習重點。所有學程經營的輸入、過程、以致產出的數據,不論量化、質化或視像化,悉數儲存到相應的資料庫中。在學習內容方面,延續過去發展的勞動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元素,採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例如小組教學、協作教學、情境教學、輔導學習、誇班學習、藝能學習和戶外活動等。在人力資源方面,助教、社區義工、家庭義工、家長與任課教師合作無間,共同創造活潑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參與機會,引發其學習興趣和動機,進而協助他們掌握共通能力 。透過每天生活流程,學生從個人清潔,到整理課室及校園,一方面提升其勞動技巧,同時養成習慣;從自理 (自體勞動)、到家務 (家居勞動)、以至公益 (社區勞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擴而建立服務他人的品德及精神。部份班級結合實體情境、模擬情境、及虛擬情境進行情境教學,擴闊學生的學習資源及活動空間。因應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向及興趣,及配合新高中課程的發展,開辦不同的選修課和其他學習經歷課程,探用不同的學習策略,提供更多機會讓學生自行探索,加強全人發展,亦在編班及分組活動上,作出相應更動,如小組學習、跨組學習等,以提供更有利的學習環境。另方面,亦會安排個別治療或輔導課以滿足個別學生的不同需求。因應學生的不同需求,本校輔具資源館提供不同的輔助學習器具,有用在溝通上,有用在行動上,可助解決學生障礙的問題,包括配合電動輪椅使用的微電腦、電子溝通輔具、廁椅、洗浴床及各類改裝座椅等。各類設施旨在協助學生克服障礙,改善生活質素。本學年,計有20﹪學生可無障地在校園內使用電動輪椅 、單車。在探究資訊科技在學生的應用上,除繼續探討使用 iPad 作為學習工具,與友校互相交流、共同發展,搜尋相關應用程式,探討及製作電子書,加強學生閱讀的興趣及能力,以利學生學習;探討「Kinect」、「Leap Motion」、地面投射等工具設計遊戲,讓學生在感官上接觸不同的刺激,和增強肢體協調活動的機會外,現正與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學系生物醫學工程湯啟宇教授在機械腳、腦電波等項目探討合作,若能應用在我校學生上,有望突破現時學習。另有五位學生在物理治療顧問評估下,運用機械手為學生進行手部伸肌和屈肌的訓練,學生家長回應學生手部較前放鬆。除課堂學習和午間學習外,加強於宿舍時段進行課後活動,提供學生課堂上受課程規限而未能提供的學習經歷,如「共生舞」、「音樂治療」、「自主遊戲」等,在無拘無束的安全空間,自由自主探索的機會,投入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為學習帶來內在的動力,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在課堂和課間學習交替中 ,互相補足,邁向全人發展,並體認樂活、學勤、友愛、自主的學校格言。去年校外評核視學隊也欣賞學校開拓社區資源、組織義工、致力為學生提供園藝、烘焙、共生舞和航能等多元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經歷,及稱讚我校學生能專注學習、品性淳良、態度友善、儀容整潔、合作守規、情緒穩定,並能藉著各樣輔具表達自己和加強活動能力等等。任課老師嚴謹地檢視班中每名學生的能力進程,藉單元評估和課堂檢討,不時微調教學策略和步伐,期望每名學生可在學習中體驗成功,建立自信。為打破班組資源限制,班主任及治療師針對學生個別需要,合作制定跨班治療、園藝、及藝能活動,務求學校資源可充份地為每名學生提供,追求最大的成本效益。過去數年引用協同教學的理念,教職同工在協作教學上已漸趨成熟,能配合學生的不同需要和特性,將治療項目如溝通訓練、自理訓練、感統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與及視覺策略等融入課堂活動、日常生活流程和宿舍生活內,讓學生在自然情境中學習和應用。藉著家課政策,一方面透過中/ 英文家課檢核表格,讓學生的家人及家傭全面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另方面可將訓練資訊內的知識和技術轉移與家人,在家中延續和落實學生學習生涯發展,使教學人員和照顧者在教導學生的策略和技巧上能夠一致。在質素保證方面,本年度繼續推行匡導計劃,由資深老師輔導新任老師及初任老師,熟習本校的基本教學經營、善用現有的資訊科技設施、環境教育設施、及復健設施等不同的軟、硬件建設,運用在日常教學及提升新任老師、初任老師的教學質素。另外,通過校本評鑑制度和Google +交流區,檢視班級經營的成效和教師的教學效能,追蹤學生生涯規劃的執行及學習成效,拍攝個別學生學習片段,以視像紀錄說明學生學什麼、為什麼學、如何學。亦透過個案研究,探討改善學生學習的方法、適合嚴重智障學生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克服困難障礙,促進學習。
支援輔導服務
本校為學生提供全面的照顧,在班級經營制度下,班主任連同組內教師除教學外,亦兼顧統籌學生的訓育 、德育及公民教育等工作。班主任協同教師、治療師、社工和宿部,把學生生涯規劃理念於家中落實。本校關注學生的訓輔工作,透過流程訓練及班本獎勵計劃,協助學生遵守生活常規,提升德育及環保意識 。本校處理學生問題的方式具彈性,能視乎問題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由班主任、舍長或社工召開個案會議 ,以多方參與的形式跟進。本校學童部份兼具身體上障礙,需要復健及護理上的照顧,本校採用「跨職能參與」模式,學校成員除本專本務外,亦按當時的組織資源與學童的實際需要作機動性的跨職能參與。在這數年,整個香港地區的護理人員供求失衡,學校只能從外聘請自僱的護士。社工及班主任需兼顧學生的護理管理與部份照護工作,在專業顧問支援下,對學生的生理、危疾數據進行紀錄和積極介入。這類跨職能參與,雖未可替代原來的專業功能,惟已近似家居護理上的父母角色。這種不以職稱為限,以學生需求而重行定義職能的方策,對支援學生的全面成長起關鍵性作用。就多重障礙學童的護療需要,業界已透過多個途徑與教育局商討,檢討及修訂現行的規劃及相關的政策,讓學校可以聘請到足夠的醫療人員,而在過渡期間,教育局與醫管局合作為各校任職人員提供相關的訓練,及醫管局於每一區設有「高級診療護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 APN) 支援地區學校學生護療工作,但在培訓和考評上仍有待加強,以讓學生的安全可得以保證。本校功能組別樂活中心連同教師、社工、舍監統籌全校性活動,運用校外資源,並善用家長和社區義工的協助,為學生提供適量的多元化學習活動,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並確保學生的公平參與。本校積極開發校外專業人力資源,邀請前港大教育學院連明剛教授任教學顧問、資深物理治療師黃楊寶和女士、曾陳方紅女士任物理治療顧問、資深職業治療師周慧思女士任職業治療顧問、資深職業治療師及具多年「以人為本」經驗的導師 Sarah Hill 提供「以人為本」概念和姿位護理的培訓。顧問們的專業指導,對相關專業服務起支援和質素保證作用。專業人員除入班進行跨專業協作外,於課後亦應用於學生訓練,讓治療由教學部延伸至宿部。另一方面,宿部同工亦會透過學生的圖像家課,掌握學生在校的學習,這有助家課的落實,讓日間的訓練得以延續。學校家長教職員會擔當家校合作的橋樑角色,除主辦不同活動聯繫一眾家長外,亦代表家長在學校諮詢議會向學校反映意見。學校社工透過不同的途徑,例如家長教職員會、家長日、溝通會及信函等,與家長保持緊密的溝通,讓家長瞭解學校的發展路向,校方樂意聆聽家長意見,作適時跟進。透過家長問卷,大部份家長都表示滿意學校的服務及與學校的關係。同時,家長及家傭熱心和踴躍參與義工工作,成為照顧學生及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去年校外評核報告中表達視學隊伍欣賞學校開拓社區資源、組織義工、致力為學生提供園藝、烘焙、共生舞和航能等多元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經歷。
學業及學業以外的表現
本校學生學習態度良好,教師透過不同的學習情境、活動教學及工序分析等的教學方法,令學生能掌握基本的自我管理、社交技巧、溝通技能及藝術情意方面的發展;而在自理、溝通、步行及藝術情意方面的表現也不俗,雖因管飼學生的增加,在進食、如廁、步行方面的總體表現續有進步。在進食、進飲能力方面:除有2.3%學生使用喉管進奶進飲外,有53%學生可使用筷子/輔助筷子/匙進食、9.3%學生可以持匙放入口進食,另有44%學生可持杯進飲、有19%學生可使用飲管啜飲;在如廁能力方面 :有9.3%學生能自行示意如廁、有79%學生能定時如廁;在溝通能力方面:除有2位學生能以說話表達外 ,有9.3%學生使用溝通輔具/平板電腦表達示意、有47%學生使用溝通簿/圖片/照片示意;在步行能力方面:有35%學生能獨立步行、有4.6%學生在大多環境下可步行。在不同的藝術範疇方面,每名學生均有機會參與視藝、運動、園藝和烘焙四個活動中的1-2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表現開心投入,專注力、自信心亦有所提升,並增加了學生與他人的互動。過去三年在國際和校際活動中獲得的獎項,包括:有10位學生獲頒「衛生署學童牙科保健服務口腔健康優秀獎狀」;有15位學生獲頒「飛躍學童獎勵計劃」嘉許證書;有17位學生獲頒「伴你高飛計劃」嘉許證書;有6位學生獲頒「與你同行計劃」嘉許證書;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教育局協辦的「SportACT 獎勵計劃」中,有3位學生獲頒金獎、2位學生獲頒銀獎、9位學生獲頒銅獎,另學校榮獲「sport-Act 活力校園獎」;在第六屆「我的廚房」烹飪比賽嚴重混合組中,有1位學生獲頒發銅獎。
課程政策
本校課程經歷不同旳階段和蛻變,由目標為本課程發展至以共通能力為本課程,並引入美國行為特徵進度(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 Progression, BCP)課程作為廣域課程,供教職同工參考。教職同工根據學生的能力,在校本課程及廣域課程綱領下,為每名學生編寫「生本課程」。引用「生涯規劃」的概念,實施班級經營,發展「生本」及「班本」的課程,規劃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並結合教師、治療師及宿舍家長的力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經歷。在學程經營期間,著重收集並分析學童的表現數據,作為調整教學策略、方案,甚或學習目標的依據。去年始,學校引入「以人為本」的概念,豐潤學生生涯規劃。「以人為本」的概念在英、美實行多年,並於2007年成為英國政府政策 ("Putting People first:A Shared Vision and Commitment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Adult Social Care")。在持有英國人本輔導專業証書(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in Person Centred Counselling)的導師Sarah Hill女士帶領下,學習運用「以人為本」的思考工具、略傳會議、覆檢會議,結合學生家長、各教職員從「什麼是學生認為重要的」方向共同為學生的需要訂定適切的行動計劃,並將過程融入於學生生涯規劃的流程內。本校應用項目管理工具,以動態經營的模式推行個別教育計劃,令學生得到最佳發展的保障。 本校採用多方參與的評估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和成果,並建立學習資料庫,詳盡記錄每名學童的學習項目 、資源投入、學習過程,及學習產出數據等,以文字、數據分析及影像等多元數據呈現學生在科目、學習範疇、共通能力、年度等多層面的增值情況,全面評估學童的學習進展和成果;在學生學習歷程電子平台 ,反映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態度方面的成長與表現,確保每名學生均能得到適切的教導及關注。在過程中 ,配合教育局課程理念(所有學生在同一課程架構下學習) 及學習進程架構,依照學生的能力和需要修訂校本課程的內容。新高中除三個核心課程外,藉學校環境優勢舉辦多類型活動,豐富學生學習經歷,培育他們不同的興趣,延續參與大學學校支援計劃-課堂研究,繼續探討嚴重弱智學生於通識/獨立生活技能科在學習上的可行方案和學習策略。
課外活動
學校貫徹推動全校性的多元化活動,兼顧「德、智、體、群、美」的整體教育目標,讓每位學生在五育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 (教育統籌委員會,1999) 。除課堂學習和午間學習外,加強於宿舍時段進行課後活動,提供學生課堂上受課程規限而未能提供的學習經歷,如「共生舞」、「音樂治療」、「自主遊戲」等,在無拘無束的安全空間,自由自主探索的機會,投入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為學習帶來內在的動力 ,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在課堂和課間學習交替中,互相補足,邁向全人發展,並體認樂活、學勤 、友愛、自主的學校格言。活動除著重學生均衡發展外,還會實踐共融精神。全校大型活動,包括節令活動、慶典活動、運動會等。各班及不同組合的跨班活動可因應學習需要,不定期的全年推行,如:社區學習、成人宿舍生活體驗活動等。部分活動,如才藝表演活動及嘉年華會等,更會邀請社區團體或友校共同參與。
資訊科技支援
獲得政府提供第四期的資訊科技統籌員資源,本校全面覆蓋無線網絡,得以在教學及學校管理上全面發展應用資訊科技。除有多媒體學習室、多媒體製作室等場地外,另購置了許多專供特殊學童使用的硬件裝置 ,包括輸入裝置、特殊學習介面及溝通輔具,徹底解決學校使用電腦學習的困難。隨著資訊科技網絡世界的發展,學校發展雲平台,學生的評估數據,和學習的歷程已可於每個學生的獨立學程經營平台內呈現,而家長可隨時上網查看,瞭解學生每日的學習和健康情況,也可將學生的家中生活情況上載平台,這亦有助於家校合作。去年始,本校引入「藥物管理」系統,能配合醫管局及註冊醫生簽發的藥物資料,為學生提供個別的藥物資料庫,以及電子藥物管理系統服務,功能包括擷集、處理和提供學生的藥歷數據資料,並能提供完整、準確和及時的藥物紀錄,有助提升學校藥物管理工作的準確度;本校利用 FileMaker 建立學校數據資料庫 ,及各項的管理系統,包括學生如廁系統、護療系統、資產管理系統、日常工作管理系統、和知能培訓評核管理系統等,有助加強學校行政管理,和保障學生安全健康。
轉助醫療服務
本校護士為學童提供適切的護理服務。言語治療師提供口肌、吞嚥訓練和言語治療。在這數年,整個香港地區的護理人員供求失衡,學校只能從外聘請自僱的護士。社工及班主任需兼顧學生的護理管理與部份照護工作,並尋求專業顧問的協助;在專業顧問支援下,對學生的生理、危疾數據進行紀錄和積極介入。這類跨職能參與,雖未可替代原來的專業功能,惟已近似家居護理上的父母角色。這種不以職稱為限,以學生需求而重行定義職能的方策,對支援學生的全面成長起關鍵性作用。就多重障礙學童的護療需要,業界已透過多個途徑與教育局商討,檢討及修訂現行的規劃及相關的政策,讓學校可以聘請到足夠的護療人員;而在過渡期間,教育局宜直接為各校任職人員提供足夠的訓練及考評,讓學生的安全可得以保證。此外,自去年始,本校得到地區診所醫生為校醫,每星期按需到校診治學生,減少學生舟車勞頓,並獲地區醫院提供支援服務,讓學生在成長中,獲得最佳照護。本校制定了各種支援輔導服務的政策及程序,確保學童都得到公平及合理服務。同時,學校引入推拿師,為有便秘、睡眠不穩、情緒行為、和肌力問題的學生提供推拿服務,希能提升學生生活質素,經數月後,學生在便秘、情緒行為上有明顯的改善。
未來發展
學校當前的境況:1.長期缺乏護理及治療人員,學生的基本安全得不到保障,日校及宿部需抽調教學及社工資源以填補學生健康的維護;2.宿部在教育局的編制下,無法為有需要的宿生提供正常的七日成長照護,宿部需要挖掘五日宿生的資源去滿全七日宿生的需要;及3.流失的教職員職位長期懸空,需要由留任者共同分擔,而新入職者欠缺職前裝備,入職後需花大量時間進行培訓,致使全員身心俱疲。綜合這三種情況,人力資本每況越下,學校徒有結構資本但不足填補缺失。而面對多種規章限制,可動用資源增設的非編制職位,從職稱、報酬、以至工作要求均欠缺市場吸引力,是以除護療等專項人員外,連基層人員的數目亦不能滿足需要。沉勞重責日壓原來已數寡質弱的學校團隊,這形勢一時間難看到出路。內部力量欠缺,唯有訴諸外界力量,樂勤未來五年的發展資源需仰賴與社會機構、大專院校、友校的策略性結盟、結伴。以本身的優勢換取缺乏的資源。非常時間當採非常手段,未來五年樂勤同工應積極考慮突破傳統,尋求業界與家長支持,向當權者直接爭取改變彊化、不公義的政策規定,為香港特殊教育普寫一新章。由是,我們提出:「學生健康及安全」、「宿舍有效經營」和「教職員素質」三項作為未來五年主要的固本項目,嚴格來說,這不是一項全面及進取的規劃,而是一個濳穩過渡,等待黎明的方案。根據五年發展計劃,本年度學校關注的事項,包括:關注事項一:藉「以人為本」概念/方式,豐潤學生、教職員生涯規劃關注事項二:校內外不同群體及家長共同協作,支援學生成長關注事項三:探討及應用科技,提升學與教及學校管理效能此外,學校關注學生在校能樂學,在課後、於家舍能樂活,希望學部、家舍及樂活中心共同努力為學生謀求有質素的學習生活。本年度為增加學生課堂的互動學習、加強中小學組課程的銜接,及擴濶教師的匡導 ,除按學生能力分作六班外,亦嘗試跨學生年齡組成三個教學組;同時,按各同工的意願,及邀請家長加入經營學校的功能組別內,一同規劃學校。
其他學校特色
本校著重學童學習專案研究,探討改善學習的方法,幫助學童克服困阻,促進學習進度及成效。近年,進行的研究計有共通能力、溝通輔具的應用、電動輪椅的應用、行為管理、如廁、步行、觸覺、口肌等訓練 ,研發學習軟件。此外,本校亦著重知識轉移,將專業知識及技術製作為視像產品,與業界及家長分享。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教研合一,建立特教行動研究基地。 另一方面,校舍的設計,包括建築所用材料、園林及水池等,均配合學童學習,幫助學童的認知及感官發展。校舍採用無障礙及環保概念設計,著重安全的活動空間,亦配合日照及風向,規劃各室的座落位置,以減少耗電量。此外,本校亦十分關注學生畢業離校後的生活,希望學生可持續地發展,故此引入養耕共生系統,除建立共生共存共活的縮影,點出生命的意義外,亦盼能為我校學生及其他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造就一個持續學習及發展的環境,可以為他人、社區、地球貢獻一份力量,過有意義及豐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