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年12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孔教學院大成何郭佩珍中學 - 2024年12月
裝備良好英語能力 DSE再創高峰
孔教學院大成何郭佩珍中學是一間推廣儒家思想的學校,除了弘揚孔道,化導人心外,學校亦相當重視英語教學,幫助同學裝備好英語能力。校方了解到同學的弱點在於對英語的自信心以及動機上的不足,針對這兩大癥結,周啓廸校長帶領教學團隊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升同學對英語的興趣及能力。在教學團隊的努力下,去年,同學在文憑試的成績再創高峰,五成同學成功考入大學,英文科合格率高於全港,五成同學更考獲3或以上的佳績。
合辦「聯校英文模擬口試」 備戰文憑試奪取佳績
學校明白要讓學生清晰、準確、自信地運用英語表達觀點,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口語練習機會。因此,每天課後及考試期間,老師都會特別安排小組口語訓練,提升他們的英語溝通技巧,建立對運用英語的自信。在過去兩年,學校與多達七間中學合辦「聯校英文模擬口試」,讓同學藉此機會與其他學校學生切磋。今年,校方將繼續與其他中學合辦聯校模擬口試,讓孩子能夠從經驗之中反思,從反思之中改善。
為協助同學備戰文憑試,英文科全體老師根據同學的不同需要進行補課,共同支援中六學生。更於星期六開辦提升班,由特聘的校外導師任教。以今年為例,學校聘請了三位來自香港大學主修英文教育的準教師,他們先接受校方英文科內曾任文憑試評卷員的老師專業訓練後,在七月中開始教授文憑試寫作技巧,協助同學提升卷二成績。
陳啟賢副校長指:「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強項,有些老師有評閱文憑試寫作卷的經驗,有些老師則以英語為母語。」因應老師的所長,校方早在學生完成中五課程後便進行整體規劃,按照學生的需要進行編配,根據不同的卷別與能力展開小組補課,達至因材施教,針對性地支援學生,強化他們的英文能力,使之考試時更得心應手。該計劃行之有效,去年同學於文憑試的英文成績已是最佳明證。
引入人工智能系統 支援口語練習
課堂口語練習的時間始終有限,因此教學團隊引入人工智能系統,支援同學的英文口語練習。該系統透過視像鏡頭拍攝同學於匯報的表現,分析同學在整個口頭匯報中的眼神接觸、身體語言、文法等方面的表現。同時,系統容許同學在課堂外隨時隨地,反覆進行多次練習,並提供完整的報告供老師和學生參考,讓同學可以集中改善自己的弱項,老師亦會根據數據為同學提供針對性的協助。
「化時為科」增加教學彈性 跨學科教學拓寬知識
學習英語的其中一個難點是缺乏實踐的機會,學校借助不同科目的場景套用到英文上,讓同學在學科中將英文學以致用。初中採用「化時為科」的方式,每級皆設一班英文班,以全英文教授數學、科學、地理等科目;而高中課程除中文、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及經訓外,超過一半選修科目以全英語授課。周校長表示:「學校希望同學早日接觸英文教學模式,對於他們讀與寫方面的能力皆有幫助,另一方面,本地大學均以英語授課,良好的英語能力對學生適應大學的學習幫助甚大。而初中三年的英語授課已幫助他們逐漸適應用英文學習,為銜接高中及大學課程做好準備。」
各個科組亦共同展開跨科協作教學,幫助同學鞏固知識點。例如地理科將部分課題聯同英文科教學,如中二級過度捕漁的課題,使用英文分析過度捕漁所帶來的後果,學習地理科的英文答題框架;科學科應用英文課題學習WH Words,運用跨學科學到的文法句式;中三化學科教導同學以英文句型寫實驗報告,讓同學在科學領域中將英文活學活用;視藝科去年推出書籤設計比賽,同學根據英文的至理名言設計書籤;音樂科亦與英文科合作,舉辦填詞比賽。
去年,學校更開展「60週年校慶跨科協作活動」,在英文科之中加入企會財以及經濟元素,讓同學透過英文閱讀材料認識香港貨幣的防偽特質。就着每科的特質,多個科目在課程、活動上攜手合作,讓同學在鞏固知識點的同時兼顧英語能力的提升,學習不同範疇的英語知識。
此外,學校以儒家學術為本,而為了讓儒家學說融入同學的生活,校園的不同角落均會佈置一些經典的儒家金句,讓同學耳濡目染,提醒他們做人的道理。校方特意安排資深英文老師將文言文的儒家章句翻譯成英文,結合中華文化與英文,塑造一個雙語校園,建構濃厚的英文語境。
英語活動提升興趣 獎勵計劃鼓勵進步
為了讓同學發掘英文的樂趣,學校舉辦多元化的英語活動。例如每月一至兩次的主題遊戲攤位,由英語大使策劃及安排遊戲,老師從旁協助,讓同學在一個歡樂的氛圍中與同儕講英文、玩遊戲,提升他們對學習英文的興趣,對英語不再恐懼;另外亦推出「English Café活動」,教導同學沖咖啡的方式、學習咖啡拉花,然後沖給老師品嚐,過程中以全英語對答,希望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英文的趣味,繼而在英文學習上有更強的動機。
與此同時,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外英文比賽。去年便有超過50人次參與如校際朗誦節、寫作、演講等比賽,在比賽台上發光發亮,當中更有同學成功晉級與獲獎。通過比賽、成功與獎勵,建立對英語的自信心與成就感,成為學習英文的推動力。此外,校方更推出英文獎勵計劃,為在家課、測考和課堂表現理想的同學送上獎勵卡予以嘉許,儲齊指定數量的獎勵卡,便能換領獎品,以茲鼓勵。計劃有效激發他們持續的學習動機,促使同學在英文學習上更為專注認真,力求上進。
具主題特色的海外交流團 放眼世界、深度學習
大部分學校都會籌辦海外交流團,何中亦不例外,惟帶隊老師必須為交流團訂立獨特主題,例如在2023年的京都交流團,帶隊的視藝科老師就以日本的浮世繪和陶瓷技藝為主題;至於2024年的荷蘭‧比利時交流團,帶隊老師則以古今建築技術(例如荷蘭的船屋及海陸兩用大橋;布魯塞爾大廣場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創新科技(光刻機)、新興工業(大型水耕種植)和藝術(梵高博物館)為主題。同學們除認識相關主題外,亦能有機會運用平日所學的英語,聯通世界,拓展國際視野。
建立「共同成長的學習社群」 專業交流促進共同成長
學校的教學團隊是一個「共同成長的學習社群」,透過專業交流,令教學精益求精。每年,各科組都會進行不少於四次專業交流分享,提供平台讓不同年資的老師分享教學策略、教學新趨勢或是在課堂中實際應用的有效教學方法等。而老師自己也不斷自我增值,精益求精,例如參與不同教育研討會,積極參與文憑試的評卷工作,再與科組的其他老師進行專業分享,在團結一致的氛圍下彼此學習,共同成長。此外,每一課開始前,每級老師都會召開共同備課會議,就教學方法、每一課的重點、學習難點等集思廣益,以優化現有教材,切合學生的學習需要,促使教學團隊共同成長,提升學與教的成效。
以學生為本制定教學策略 全方位提升應試技巧、信心
除了上述英文科組提升學生的興趣與能力的方針外,其他科組老師也積極了解學生需求,以學生為本制定教學策略,幫助他們提升考試成績,日後入讀心儀大學。老師們各出奇謀,幫助同學自信面對文憑試。
有別於坊間只重資料的即食筆記,何中老師會針對學生學習難點,自製教學筆記,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如圖表、點列、比較題型等專攻同學弱項,聚焦考試評核重點,讓同學學習時更得心應手,更有目標。老師每年也會就著不同的學生特質,微調優化,一步子一步子為同學解決問題的根源,成績自然穩步上揚。同時,學校要求同學在課堂上,摘錄老師講義重點,疏理自己的學習脈絡,訓練其歸納、分析及評價的能力。此外,老師會記錄同學的小測考試的成績,追蹤同學的學習軌跡,以數據分析調整教學策略,一切從學生角度出發。因此,學校鼓勵同學「帶著問題來上課」,先行完成課前預習,推敲答案,課堂上再檢視成果,自我修正深化學習效能。
此外,教學團隊還採用靈活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透過戲曲體驗、劇本殺遊戲,以及描寫MV或電影片段等趣味教學,讓同學深入感受不同文化領域。另外,各科亦會互相籌辦跨學科學習活動,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帶領學生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分組完成學習任務。同學既能將各科知識融會貫通,實踐所學,更為投身這個講求解難協作,靈活變通的社會作準備。學校亦安排本港及國內的參觀活動,將課堂教學生活化,增強了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興趣,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公開試時能夠以更佳狀態迎接挑戰,日後步入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