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技術賦能教育 塑造教育發展新生態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1期 數字技術 教育數字化 數字教育

在數字化時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各領域,深刻改變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與學習方式。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隨着全球數位化浪潮席捲而來,教育數字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近年來,國家的數字教育快速發展,教育平台與電子技術的興起為教育賦能。今年四月,國家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提到集成化、智慧化和國際化的全面部署,旨在貫徹教育數字化策略,構建全新數字教育生態系統,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打破界限,實現全民學習

要實現教育數字化,建設一個覆蓋廣泛、優質可靠的網上教育資源平台至關重要,以打破地域與數字鴻溝,實現「一網在手通天下」。2022年,國家教育部推出「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匯聚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優質資源,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該平台兼具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治理和社會賦能教育創新等功能,是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

目前,「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已覆蓋全國32個地方平台,連接51.9萬所學校,服務1,880萬名教師、2.93億名在校生及廣大社會學習者,訪問用戶遍及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內容涵蓋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及終身教育,並提供就業、考試、留學、語言類、教師服務和讀書平台等多種服務,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根據《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國家將進一步推進集成化,打造2.0智能版「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表示,集中上線系列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幫助師生更好地擁抱智能化時代,並擴容升級國家平台的國際版,開發多語種課程資源,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跨境共享。

新增29種本科新專業 響應國家戰略需求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是建設教育強國,回應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的關鍵要素。國家教育部早前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新增29種本科新專業,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為引領,推動專業交叉融合再出新,進一步強化專業設置對國家戰略急需和高質量發展的快速響應。

新專業包括智能分子工程、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時空信息工程等與科技前沿相關的專業;還增設了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視聽工程和數位戲劇等專業,以配合人工智能推動經濟的發展。此外,碳中和科學與工程、海洋科學與技術、健康與醫療保障等專業也在其中,支持國家實現科技強國的目標。

數字科技賦能教育 為教育注入新活力

數字技術的創新為教育帶來全新機遇,線上課堂、電子教學資源等產品和服務層出不窮,越來越多先進科技被應用於教育領域,數字賦能課堂教學已成為新常態。例如,體育課利用人工智能設備捕捉學生跑步軌跡、速度和體能數據,根據大數據設計個性化挑戰任務,使課堂更具趣味性;跨學科課程則應用AI圖像識別與色彩分析技術、互動課件和虛擬實驗場景,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課堂以外,部分學校亦會舉辦科技節活動,與企業合作展示AI機械人表演、神經回饋設備和三維數位沙盤等高端科技。數字技術的融入提升了教學品質,讓學生接觸先進科技,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做好準備。這些變化不僅改變了課程、教材和教學模式,還促進了高階思維、判斷能力、實踐能力和數位素養的培養,為教育注入新活力,適應數字化新時代。

數字技術還創造多元化學習場景,打破傳統教育限制,例如大學利用VR技術模擬強電實驗,降低操作風險;醫學院則透過數位建模模擬腫瘤切除手術,提升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在學術研究中,數字技術幫助學者分析歷史資料,以可視化方式呈現成果,為學科研究開闢新路徑。這些變化不僅革新課程與教學模式,還促進高階思維、實踐能力與數位素養的培養,為教育注入新活力。

AI與教學深度融合 促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數字教育正在重塑教學模式與學習生態。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革新變化,教師始終是教育的核心。他們既是數字工具的使用者,將前沿技術轉化為促進學生成長的「利器」;也是教育溫度的守護者,以個性化的指導與情感關懷,為數字教育注入人文內核。教師與數字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僅關乎教學效率的提升,更承載着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的使命。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於5月20日發布「香港教師使用AI工具輔助教學的情況」調查報告,反映本港教育界在數字化教學轉型中的現狀與挑戰。調查顯示雖然有近八成的教師已嘗試使用AI工具輔助教學,但普遍面臨技術門檻、數據準確性及學生抄襲等問題,期望政府可以在推動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投入更多資源支援。

目前,國家正在積極完善數字教育人才的培養,以提升教師在數字教育方面的意識和技能。例如,北京懷柔區成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工作室」,打造涵蓋培訓、研究、示範和推廣的體系,並發布《懷柔區教育系統DeepSeek應用指南》,培訓覆蓋逾百位一線教師,推動AI融入課堂。

推動資源國際共享 引領教育數字化發展

自2023年起,國家教育部高瞻遠矚,連續兩年成功舉辦「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以務實高效的態度,構建起全球數字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作為數字教育領域的年度盛會,「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以「教育發展與變革:智慧時代」為主題,深度聚焦前沿議題。大會圍繞數字教育治理、數字教育安全與倫理、人工智能賦能STEM教育、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等多個核心議題,通過主題演講成果展示等多元形式展開探討。期間,來自全球教育界、科技界、企業界的專家學者與行業精英齊聚一堂,共同剖析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運算等前沿技術如何重塑教育場景。這為全球數字教育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中國方案,彰顯了中國在推動全球教育數位化進程中的責任擔當與貢獻。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 配合國家數字教育政策

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為八個重點領域的發展中心,當中包括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政府積極配合國家的數字教育政策及創科發展方向,制訂並推行相關政策措施,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以培育年青人成為未來的創科人才,協助他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擁有先進的資訊科技基礎設施和高速網絡覆蓋,為教育數字化提供了硬件支持。學校普遍具備無線網絡和智能設備,縮小數字鴻溝。雙語教育環境(中英並重)及國際化視野,有利於吸納全球教育科技資源,並與內地及海外院校合作,推動數字教育創新。香港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定位下,可作為教育數字化政策的試驗田,借鑑國際經驗並反饋內地。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STEAM教育,強化資訊科技課程,融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培養創科人才以配合國家數字教育目標。教育局亦聯同香港教育城等機構,持續優化數字教育基建,開發支援教師和學生的數位平台,如電子學習資源庫和教學管理系統。今年一月,政府更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系統性推進政策落實,確保香港教育數字化與國家戰略對接。

香港憑藉其國際化、科技基礎、教育質量及政策靈活性等優勢,積極配合國家教育數字化政策。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推廣STEAM教育、開發數字平台、加強國際合作及制定長遠規劃,不僅提升本地教育質量,也為國家培養創科人才、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