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改革啟示 教育樞紐連接全球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2期 國家教育改革 教育樞紐 334新學制

近年來,國家教育改革步伐加快,特別是2014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採用「3+1+2」模式,打破文理分科壁壘,彰顯了對學生綜合素養與跨學科能力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香港於2009年推行三三四新高中學制,鼓勵學生靈活選科並積極推行跨學科學習。香港教育體系的改革經驗與國家教育發展相互呼應,為香港進一步優化教育產業、並在全球地緣政治變局中鞏固自身定位提供了實踐經驗。

第42期《教育專業》將探討香港如何借鑑內地教育改革,結合自身「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進一步發展教育產業,培養知識基礎堅實、具備國際視野的綜合型人才。同時,透過參考國際經驗(如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香港可探索如何完善應用學習與創科教育,打破傳統教學框架,並在全球化與區域化並存的時代中,突顯香港教育的國際化價值。

高考改革新里程 重視培養綜合素質

國家新高考改革是一個重要的教育轉型里程碑。2025年起,更多省份將採用「3+1+2」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3」),物理或歷史為首選科目「1」),再從化學、生物、地理、政治等科目中選考兩科(「2」)。這一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文理分科框架,允許學生根據興趣與能力靈活組合選考科目,促進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國家教育的這一轉向與香港新高中「334」學制的理念不謀而合。

在課程設置層面,傳統的固定班級授課制難以滿足多樣化的選課需求,學校需要重新規劃資源、師資配置和課程安排,例如為選考不同科目的學生制定差異化的教學進度,建立完善的課程管理機制。此外,跨學科課程的開發變得尤為重要,幫助學生打破學科壁壘,培養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式也因新高考發生顯著轉變,在「3+1+2」模式下,學生有更多自主選擇空間,也更需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而是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同時,學校也更加注重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通過職業測評、大學專業介紹、社會實踐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自身興趣與特長,合理規劃選考科目和未來職業方向。

香港教育的現狀與優勢

香港教育體系早已開啟改革征程,新高中學制的推行取消了傳統文理分科制度,學生可從多個選修科目中自由選擇,學校亦提供多元化的課程組合,涵蓋學術、藝術、應用學習等領域。這種靈活性不僅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興趣、能力和職業規劃自由選擇科目,構建個性化的學習路徑,還促進了跨學科的知識整合。例如,學生可同時修讀物理與經濟,或化學與視覺藝術,培養跨領域的思維能力。

此外,香港的通識教育(現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強調探究式學習與明辨慎思,跨學科協作教學模式蓬勃發展,透過專題研習讓學生將課堂知識應用於現實問題。例如,學生可能需要研究「香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學會多維度思考問題,從歷史學科角度梳理香港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從藝術學科層面探究傳統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從經濟學科視角分析傳統文化產業的市場潛力與發展策略。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鍛鍊。

香港教育亦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實習機會和社區服務,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增強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升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經過多年發展,香港教育體系在培養綜合型人才方面成效顯著,眾多畢業生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展現出香港教育的獨特魅力與優勢。然而,香港教育也面臨挑戰。傳統的「應試文化」仍然根深蒂固,學生和家長往往過分關注學術成績,忽視應用學習與創科能力的培養。因此如何在內地教育改革的啟發下,進一步提升香港教育的吸引力與影響力,是需要思考的議題。

發揮香港獨特優勢 助力學生放眼世界

香港的獨特定位使其在全球教育版圖中佔據重要地位。作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國際化城市,香港不僅擁有與內地緊密的經濟文化聯繫,還具備全球化的教育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視野和豐富的發展機遇。這種優勢在當前地緣政治急劇轉變的環境下尤為重要。

香港國際化的城市環境為學生營造了多元文化氛圍。來自世界各地的居民、企業和文化活動匯聚於此,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培養跨文化交流與溝通能力。近年來,越來越多內地家長希望子女接受國際化教育,以應對全球化競爭。香港的雙語教學環境、國際學校以及與英美等國接軌的教育標準,使其成為內地家庭的理想選擇。特別是內地新高考改革後,學生需要更靈活的選科與跨學科能力,香港的靈活學制與探究式學習模式正好滿足這一需求。

其次,香港的高等教育院校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與全球頂尖大學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學生有機會前往世界各地的知名學府學習交流,拓寬國際視野,了解全球學術前沿動態,親身感受不同的教育模式和學術氛圍,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幫助學生以香港為視點放眼世界。同時,香港擁有眾多國際知名企業和跨國公司,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習和就業機會,在真實的國際化商業環境中鍛煉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實踐技能,積累寶貴的工作經驗,更好地融入全球職場。

借鑑國際經驗 完善香港教育

除了發揮香港獨特優勢外,香港在完善教育產業、培養知識基礎堅實的人才方面,亦可借鑑國際的成功經驗。例如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為香港提供了重要參考,其以「雙元制」職業教育聞名,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企業實習獲得實踐經驗。這種模式不僅培養了專業技能,還確保了教育與產業需求的緊密銜接。德國的職業中學與企業合作,為汽車製造、機械工程等行業培訓專才,支撐了德國工業化的成功。

在德國職業學校,學生接受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育。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企業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參與學校課程設計與教學指導,學生在學習期間有大量機會進入企業實習,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和實際操作流程。例如在汽車製造專業,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汽車工程原理、機械設計等理論知識,還會在知名汽車企業的生產線上進行實習,參與汽車零部件製造、組裝調試等實際工作,畢業後能夠迅速適應企業崗位需求,成為行業內的專業能手。

香港可借鑑德國的經驗,考慮加強應用學習和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比重,進一步發展應用學習課程,特別是在創科領域。一方面,在中學階段開設更多與香港優勢產業相關的應用學習課程,讓學生可參與人工智能或綠色科技的項目,學習編程、數據分析或可持續發展的實務技能,在中學時期就接觸到實用技能和行業知識;另一方面,促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與融通,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升學和就業路徑。例如,職業院校的學生畢業後可以通過特定管道進入大學繼續深造,獲取更高層次的學歷和專業資格認證,提升香港教育的實用性與吸引力。

國家教育改革的機遇與展望

國家教育改革為香港教育帶來了諸多啟示與機遇。國家近年積極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構建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系。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跨學科主題學習、探究式學習成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元素,把相關學科的不同知識和經驗整合,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而這正與香港教育體系理念一致,雙方可以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實踐經驗與成果。香港可以借鑑國家在教育政策制定、教育資源整合等方面的成功做法,進一步完善自身教育體系。

在教育產業發展方面,香港應抓住地緣政治變局帶來的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吸引內地及全球優質教育資源和人才。香港可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教育產業群,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以及教育培訓等各個領域,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優質高效的教育服務。隨着內地家庭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增加,香港亦可吸引更多內地學生來港就讀。這不僅能促進教育產業的經濟效益,還能增強香港與內地的教育文化交流。

展望未來,香港教育將在國家發展大局下,不斷創新與發展。香港將培養出更多知識基礎堅實、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國家的發展建設貢獻力量。同時,香港教育產業也將蓬勃發展,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全球教育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在全球舞台上展現其獨特的價值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