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以愛育人 生命燃點教育之光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校長專訪 教育專業42期 救世軍石湖學校 譚天佑校長 新校長 特殊教育

當教育的溫度觸達每一個特殊的心靈,點亮孩子的成長之路,特殊教育便綻放出無與倫比的光芒。救世軍石湖學校譚天佑校長,自去年9月擔任校長一職,帶着對特殊教育的熾熱情懷與深刻見解,走進這所承載無數特殊孩子希望的學校。在教育不斷創新突破的時代中,他將如何用專業與愛心,為特殊孩子量身打造獨特的教育模式?又將怎樣帶領團隊開拓特殊教育的新方向?本期新校長對談,跟隨我們的腳步,走進救世軍石湖學校,傾聽譚天佑校長講述特殊教育背後的故事,一同探索這片充滿愛與希望的教育領域。

Iris:「 作為新任校長,您在學生個性化培養與全人發展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規劃和實施路徑?如何通過課程、活動等方式發掘學生潛力,助力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譚天佑校長:

體現愛與包容 發掘自身價值

每位學生都是獨特個體,學校以IEP(個別化學習計劃)為課程設計核心,制定大班集體教學、小組輔導課程、一對一輔導的三層支援計劃。這套機制整合了教育、醫療、心理等多領域資源,引入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及教育心理學家組成跨專業團隊,透過多維度介入模式,確保IEP計劃精準對應學生的生理、心理及學習需求。在學術教育之外,我們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引,構建了覆蓋藝術、體育、科技、社會實踐等領域的20項課外活動體系。每位學生需至少選擇1-2項活動參與,例如樂隊、沙畫、升旗隊,形成豐富的興趣發展網絡。其中STEM Lego班與校園小記者項目尤其受學生歡迎。

針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在高中階段構建「體驗-實踐-就業」的銜接式生涯規劃體系。第一階段,與沙田公立學校合作開設「校務助理實習」,中四學生負責文書處理、校園導覽等工作,首次體驗「僱主評價」;第二階段,與辦學團體合作安排「社區服務實習」,學生輪流到老人院、幼兒中心等場所,從事簡單的服務性工作,在真實社會場景中培養責任感;第三階段則針對中六畢業生開展「企業直通車計劃」,今年有學生進駐數碼港從事視頻剪輯等數字化工作。目前已有3名畢業生通過實習轉正,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力更生。

特殊教育的目標不是將學生保護在「安全區」,而是通過科學的支持系統,幫助他們在體驗中建立自信,在實踐中掌握技能,在社會參與中找到自身價值。當我們的學生能夠在社區舞台上自信演奏樂曲,能夠在企業崗位上獨立完成工作任務時,他們不僅實現了個人價值的蛻變,更成為了推動社會融合的積極力量,不僅體現了基督教「愛與包容」的核心理念,更為特殊教育領域提供了可借鑑的「全人發展」樣本。

Iris:「 特殊教育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極高,在教師團隊建設和專業能力提升上,您會怎樣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與創造力,打造一支優質的特教隊伍?」

譚天佑校長:
貫徹4E理念 成就教育願景

教師團隊對教育的熱忱始終是推動學校發展的核心動力,感恩老師們對教育飽含熱情、懷揣初心,在校內形成了協作共進的氛圍。今年,我特意與中層團隊強調,學校在領導管理方面要着重踐行4「E」,即Envision、Enable、Empower和Energize,持續維繫團隊的教育熱情。

Envision:為學校打造清晰願景,制定針對學生的課程規劃和生涯規劃,就像鳥兒飛翔需要明確方向一樣,貫徹「以愛為本,成就每一個生命」的核心使命,幫助每位同學發光發亮。

Enable:為貫徹專業化的發展方向,學校積極創造學習機會,組織教師到不同學校觀摩,經沉澱內化,將外部經驗轉化為教學實踐養分,實現專業能力的持續精進。

Empower:通過賦權激發教師的自主發展動力。當教師通過外出學習或專業培訓提升專業能力後,引導他們自主思考如何將所學知識與本校實際教學場景結合,為其提供充分的創新實踐空間,在自主決策與實踐中形成對學校的深層歸屬感。

Energize:鼓勵教師將教學成果對外展示並接受行業審核,讓教育實踐獲得更廣泛的價值認同。當教師的努力獲得行業權威認可時,其職業自信心會得到顯著提升,促使教師更積極地投身教學創新,成為深耕教育領域的持久力量。

在這一年的實踐中,我們以4「E」理念為指引,在團隊建設和教育教學上都有了不少收穫。未來,我們會繼續沿着這條道路前行,讓團隊的教育熱情持續燃燒,為特殊教育事業貢獻更多的力量,真正實現「以愛為本,成就每一個生命」的美好願景。

Iris:「 站在新起點上,您對救世軍石湖學校未來3-5年的發展藍圖是怎樣的?在硬體設施、校園文化、特色項目等方面,將如何推動學校實現高品質發展?」

譚天佑校長:

雙軌並築根基 實現全面成長

作為一所基督教學校,在發展規劃中着重基督化與專業化兩大方向,通過課程設計、硬件升級與科技融合,構建兼具信仰與現代理念的教育體系。在基督化教育的實踐上,始終將信仰價值與教學內容深度結合,注重探討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及其與基督教理念的連結,同時確保與教育局宣導的十二個價值觀相契合。此外,校園建設也圍繞基督化展開,營造充滿關愛、支援等基督教元素的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信仰的浸潤。

專業化發展則貫穿師生培養與教學實踐的各環節。團隊通過行動研究、與大學等學術機構合作,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將學術成果轉化為課堂實踐,提升教學的專業性與實效性。針對學生,打造差異化的培養路徑:配備融入職業治療元素的Gym room和Play room,訓練學生的感知機能。我們還將新建科學室,融入STEM教育與AI技術,為學生提供探究式學習的空間,不僅幫助學生通過聲控等方式突破學習障礙,更掌握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科技技能。

整體而言,我們以「SASWS」(支持,欣賞,協同效應,智慧,發光)為校園文化核心,希望通過基督化與專業化的雙軌發展,既堅守信仰賦予的教育初心,又以科技與創新賦能教學,最終讓學生在知識積累、技能提升與品格塑造上實現全面成長,成為兼具人文情懷與現代素養的個體。

Iris:「香港在特殊教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課程設計、師資培訓到家校合作都有獨特的模式。您認為哪些實踐經驗最值得向內地特殊教育同行分享,以促進兩地特殊教育的共同發展?」

譚天佑校長:
兩地特教交流 共促學生發展

首先,非常感謝教育局為姐妹學校交流提供了豐富資源,通過交流我們了解到內地不僅在學術研究方面表現卓越,特殊教育領域也正朝着專業化方向發展。內地與香港可以開展更多跨校、跨地域的共同學術研究與行動研究。以中文學習為例,研究可以聚焦於探索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在研究設計階段,兩地的老師可以借助線上會議工具進行溝通,共同討論課堂設計。之後,雙方老師可以互相觀摩教學,進行共同備課、共同教學等活動。觀摩結束後,將研究成果進行分享,把成功經驗具體、實際地教給家長,並在不同學校使用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除此之外,學生交流也是一個重要層面。以我們學校為例,今年帶領學生到內地參加姐妹學校朗誦比賽,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契機,兩地老師提前開會進行了規劃。在過程中,能夠了解內地姐妹學校同學的情況,增進彼此友誼。這也正符合教育局在國民教育中所宣導,讓學生從小便知道我們是同根同源的同胞。

只有親自到內地學校參觀,才能真切感受國家的強大與進步。得益於良好的政策支持,國家在教育實現了AI數位化,像大疆、華為等企業都是世界一流,為特殊教育的科技應用提供了強大支援。這讓香港老師明白到必須融入國家發展步伐,把應用科技提升學與教的經驗帶回香港,促進特殊教育多元發展。通過兩地特殊教育的互相交流,能夠推動特殊教育朝着共同的發展方向前進,而學生的成長和利益始終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最大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