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樂潤心 以能力賦能 構建學習校園 守護成長之路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校長專訪 教育專業44期 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 羅建洋校長 新校長對談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今年9月迎來了深耕本校21年、兼具教學與行政經驗的羅建洋校長。羅校長貫徹讓學生「被看見、被重視、被肯定」的理念,在學校統籌佈局、數位教育推進、學生能力培養與家校社聯動中傾注心力。本期新校長對談,將走進羅校長的教育實踐,探尋他如何為學校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方向。
Iris:「您在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任職多年,今年剛升任校長,如何適應角色轉變帶來的職責範疇變化?」
羅建洋校長:
統籌佈局 知人善任
從大學畢業後,便進入葉紹蔭任職,至今已有21年光景,其中擔任副校長的經歷長達12年。這12年的副校生涯,讓我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得以同時涉足前線教學與行政工作兩大領域,視野也因此變得開闊。如今晉升為校長,職責不再局限於某一領域,而是要統籌整所學校的全面發展,涵蓋學與教的推進、學生培育的完善以及社區資源的聯動等多個方面。作為校長,需要積極走出校園,在社區中挖掘並引入各類資源,以此提升學校的發展層次,掌握教育行業的發展趨勢,了解其他學校的辦學動態以及家長群體的核心需求。
以往擔任副校長時,我的工作方式更為直接,以目標為導向完成任務。但成為校長後,更需要構建人際網路、合理分配工作,助力團隊成員共同成長。因此,與同工的有效溝通成為首要任務,我必須向他們清晰傳達學校的願景與使命,結合當下的教育形勢,共同探討前瞻性的發展方向。教育工作的落地,離不開前線同工的切實執行,我始終將工作成果與榮譽歸於每一位付出努力的同工,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與認可。
憑藉在學校多年的工作經驗,我對每位同事的專長都瞭如指掌,這也為我做到知人善任提供了堅實基礎。合理的崗位調配能讓同事在擅長的領域中獲得安全感、成就感與滿足感,他們也會更主動地投入工作。今年,不少同事在崗位調整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積極性,這讓我更加堅信精準用人的重要性,讓每個人都能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最大價值,最終實現個人成長、學校發展與學生受益的多方共贏。
Iris:「數字教育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而創新與創科更是推動教育變革、助力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核心動力。羅校長如何結合音樂專業背景,引領學校、賦能學生,以更好地對接數字教育浪潮?」
羅建洋校長:
獲得肯定 提升自信
在如今大力宣導創科創新與十二項價值觀的教育背景下,精神健康同樣是學校和教育局重點關注的議題。而音樂,恰恰能在這一領域發揮獨特作用,它並非要求每個孩子都學會作曲或表演,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享受和欣賞音樂,在旋律中獲得心情的歡愉或平靜。學校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是讓每個學生都能被看見、被重視、被肯定。當學生在音樂領域獲得滿足感後,這種積極的體驗還能遷移到學術學習中。例如,學生可以將創科設計作品在舞台上展示,或向家長分享設計理念,這不僅能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與自信心,還能實現不同領域學習的相互促進。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人們很容易陷入心靈的迷茫與空虛,而閱讀與藝術能成為內心的慰藉。參與藝術活動無需追求高超的技能,也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每個人都應實現多元發展,不能只聚焦於中英數的學習,也需要通過各類活動獲得快樂與成長。因此,我並不推崇學生參與音樂比賽,相比之下,舉辦音樂會進行分享更有意義。在音樂會上,學生無需過分糾結於表現的好壞,只需享受舞台即可,每年準備五六首作品進行展示,便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交流學習也十分重要,在參與音體藝等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逐漸培養起溝通能力與自信心,在眾人面前展現出獨特的魅力,這些在非學術領域學到的能力,與中英數等基礎學科能力相輔相成,共同助力學生成長。音樂所承載的精神價值、心靈療愈功能以及價值觀塑造作用,是無法用單純的功能性來衡量。如今身為校長,深刻認識到學科專長已不再是首要考量,如何引領學校不斷前行,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更好地裝備自己,才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
Iris:「羅校長深耕教育多年,親歷學校與天水圍學子成長,也見證了疫情後社會的巨大變遷。伴隨25周年校慶將至,如何規劃引領學校行穩致遠?」
羅建洋校長:
構建學習校園 貫徹能力導向
在我校的發展規劃中,今年著重構建Learning Compass(學習羅盤),我將其稱為引領學校發展的「羅盤」。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相較於單純的知識傳授,以學生能力為導向才是更為核心的目標,培養學生的各項關鍵能力遠比直接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正如教育局一直宣導的終身學習理念,學生必須具備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並擁有學習動機,才能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自主獲取知識、不斷成長。老師和家長都只是學生人生旅途中的陪伴者和引導者,最終的人生成就終究要靠學生自身去創造,學習之路也需他們自己堅定地走下去。
因此,我們將能力導向作為Learning Compass的核心,聚焦多個關鍵能力的培養:首要為語言能力,不單只中英語言,更有程式語言,其次是創新解難能力,核心在於培養學生運用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抗疫力同樣不可或缺,要求學生能夠自我發現問題的本質,主動探尋解決困難的方法並獨立解決問題;自主學習能力則關乎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需要學會設定學習目標、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反思,真正成為自己學習和人生的主人,實現知識與能力的自我內化;最後是共通能力,其中協作、溝通和創意能力尤為關鍵。現實中,學歷或許能幫助學生獲得第一份工作,但在後續的職業晉升、崗位轉換過程中,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這些實際工作能力。
二十年前,我選擇來到天水圍投身教育事業。那時的天水圍給人留下的多是悲情、刻板且資源匱乏的印象。而在這二十年裏,我始終堅信音體美和藝術教育能夠傳遞愉悅與快樂,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及社區氛圍。藝術源於生活,我們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回饋社會,為社區發展注入活力,促進校園與社區的聯動共建。如今回望,這一理念已取得顯著成效,這也讓我更加堅定在學校25周年之際,繼續沿着這一方向引領學校發展。未來,我們將繼續堅守能力導向的教育、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凝聚家校社協同的強大力量,穩步邁向更為廣闊的發展道路,書寫學校教育事業的嶄新篇章。
0a3da60610ca1f8e4cc56bc7557c9a50.jpg)
1fff5c1e9783c6530e3071ee0c900906.jpg)
25a6a401a8d4a900fd9baf0cb77e8c1f.jpg)
3018ddb9627c9808ff773aed172a7564.jpg)
324740f4b436067b22fa227fbe6c5c81.jpg)
d651bca4b318b7e7bfd3c24623efb4cb.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