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位孩子都被看見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107期 譚鳳婷校長 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

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不僅是學習知識的旅程,還有情緒與心靈的成長。教育的核心不應限於教授各學科的知識,更應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與心理健康。如何在教育中看見每個孩子的獨特需求與潛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每天的開始:觀察與關心

每天清晨,當學生走進校園,無論是對師長的問候,還是與同學彼此互動,都透露着他們當日的情緒狀態。教師迎接學生開展課程前,應多關注他們的精神面貌、身心狀況與情緒表現,這些微小的細節能幫助教師洞察學生的需求,並適時給予支持與幫助。

學生精神健康的關注

近年學生的精神健康問題被受到關注,教育局倡導學校採用「普及性」、「選擇性」及「針對性」三個層面的模式加強對有精神健康需求學生的支援。兒童與青少年階段的情緒問題,如抑鬱、焦慮等變得日益嚴重,這些問題常常會以身體、情緒或行為上的不同症狀呈現。學校需要在「普及性」層面提升學生、教師與家長對精神健康的認識,並能及早識別出有需求的學生,協助增強他們的抗逆力與精神健康;在「選擇性」層面方面,良好的班級經營管理有助促進師生關係,學校與家長積極溝通能有助對精神健康風險學生的識別與支援;而在「針對性」層面,定期的學生個案會議有助識別及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支援。

提升情緒價值,建立安全心理環境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如何裝備學生應對未來的挑戰,教育工作者應將焦點從「整體」轉向「個體」,關注每位學生的獨特需求、情感狀態和成長潛力。要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有利的成長環境,首要保障他們的情緒安全與歸屬感。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學生需要先感到被接納、被理解,才能在學習中達到自我實現。當教師真誠地關心學生,並在情感上支持他們,學生才能在這樣的心理安全環境中健康成長。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教師的角色更多是成為學生心靈的引導者,協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理解自我、認識他人、並學會與他人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情緒管理、目標設立、培養同理心及提升責任感。

「讓每一位孩子都被看見」是一種教育信念,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專業能力。透過鼓勵與支持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為學習打下基礎,為他們的心理健康與未來成長鋪平道路。教會他們如何面對自己,如何處理情緒,如何與他人建立和諧關係,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在未來的世界中健康、快樂、自信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