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踐履觀振興 知行合一悟國情
2024年12月18日至19日,中五級師生一行一百二十餘人參與教育局「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前往廣東英德展開為期兩天的鄉村振興主題研學。此行旨在通過實地考察,讓學生親身了解國家發展戰略,深化對中華文化與國情的認知,並思考香港青年在國家發展中的定位。
詳細內容探討城市發展與生態平衡 知識轉化為態度 點到面及至世界
環境保護是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嘉諾撒小學六年級常識科的「環境與我」單元,以「生物相互的關係」為主題,引導學生反思環境保護及生態平衡。該主題的內容源於可持續發展目標及國家安全,並探討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教學團隊指出,隨着資訊科技的發展,環境保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科技進步的同時,應該達到生態平衡,保護國土和愛惜地球,這需要從個人做起,推己及人,最終擴展到全球層面。該計劃受到廣泛肯定,負責此項目的陳詠儀主任和陳計光老師亦獲頒2024年優秀教師選舉教學組獎項。
詳細內容禮儀教育:中華文化的根基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出自《論語.季氏》的名言,深刻地揭示了「禮」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性。禮,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規範,更是內在修養的體現。它反映了個人的仁德與謙遜,並且是我們這片土地上千百年文化傳承的重要價值觀。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禮」的文化一直貫穿其中,我們的祖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這不僅是對我們文化的認同,更是對我們自身修養、行為的重視和期待。
詳細內容人工智能應用 開創教育新格局
在人工智能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模型相繼面世,教育領域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機遇。學校教育不再僅僅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AI的應用使得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讓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興趣進行學習。同時,家長的角色也在這一變革中愈加重要,因為他們需要了解AI如何影響孩子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透過智能平台,家長能夠實時跟蹤孩子的學習進度,獲得針對性的建議,並積極參與到教育過程中。這種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互動,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為教育創造了一個更加協同的環境。
詳細內容時光倒流五十年:1971-1980校友重聚日
2024年12月7日,神召會康樂中學的校友重聚日(1971-1980)終於來臨,是特別為1971年至1980年曾在神召會康樂英文中學讀書的校友而設。我心中充滿期待,作為這次活動的籌辦者,回首整整一年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成果。
詳細內容專為自閉症學童而設的全日制小學 近五成畢業生銜接至主流學校
每個學生都有其特質及潛能,自閉症學生也不例外。不過自閉症學生在社交、言語表達、情緒及行為管理等表現較弱,要令他們在主流學校有所發揮,便需為他們制定高度個人化的學習目標,讓他們逐步掌握必要的學習技巧。奧柏學校作為目前全港唯一、專為自閉症學童而設的小學,便扮演著獨一無二的橋樑,讓自閉症學生軟著陸到主流學校的環境。目前學校近五成的畢業生已銜接到主流學校,當中不乏獲名校錄取,為自閉症學生的未來規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詳細內容與子女溝通,一切從了解開始
轉眼間,我的女兒已經13歲了。曾經那個跟在爸爸身邊的小女孩,如今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雖然我是一名校長,自認在教育方面有不少心得,但在與自己子女溝通時,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我女兒聰明、活潑和好動,創意無限。隨着她的成長,我漸漸意識到,她真的長大了,我對她的了解愈來愈少。
詳細內容覺察心靈 健康成長
我校一直善用佛化教育的背景,在校內推動價值觀教育,通過課程規劃、課堂實踐及課外活動致力培養學生正知正見。本校以校監衍空法師提倡的價值觀三層架構,即「自覺自利、覺他利他、緣起依他」為核心,規劃課程及活動。在課程規劃中,透過跨科協作推動校內價值觀教育,結合不同科目特點,發展課堂研究及行動活動,讓學生多元呈現價值觀感悟。
詳細內容建立學習型社群 推動教育發展
早在1990年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出版後,學習型组織的研究、討論和實踐在教育界盛行起來。Peter Senge認為「學習型組織」為組織中的個人能持續的擴展能力、創造真正滿意的結果,並培育出新的而且具延展性的思考型態,使共同願景得以實現,而成員不斷學習如何一起學習,正是學習型组織的定義。
詳細內容正向面對學習挑戰
新會商會學校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的整體利益為依歸,其中我們特別強調優先着眼於學生操行與精神健康,為學生提供全方位關愛的學習環境。我們期望新會商會的學生由上學到放學,由學習到活動,都能帶着良好心情,正向面對各項學習。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