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跨科協作 培養多元人才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2期 跨科協作 梁延敬老師 多元人才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關乎國民素質的提升與社會的持續進步。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專業型向綜合型轉變,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內地和香港近十多年來分別推行的新高考改革和三三四新學制,正是適應這一需求的重大舉措。兩地的教育改革實踐不僅呈現了教育理念的深刻轉變,也為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提供了重要啟示。

中國內地的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啟動,至2025年,除西藏外,全國各省份將全面實施。這次改革是繼1977年高考恢復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變革,其核心在於取消長期以來的文理分科,推動教育向多元化與綜合性方向發展。傳統的文理分科制度在過去的教育模式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其弊端日益凸顯。一方面,分科過早限制了學生的選擇,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文科與理科的劃分過於絕對,與現代社會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不符。新高考改革通過「3+1+2」模式,打破了文理科的界限,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度,讓他們在多元學科中探索自身的潛能。

除了課程選擇上的靈活性,新高考改革還通過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需記錄學生在思想品德、社會實踐、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現,並將其作為高考錄取的重要參考。這一舉措改變了以往「唯分數論」的局面,鼓勵學生參與更豐富的學習活動。新高考改革還強調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通過統一考試內容、完善考試方式等措施,縮小城鄉與地區間的教育差距。特別是在偏遠地區,改革進一步保障了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與內地的新高考改革相似,香港在2009年推行的三三四新學制同樣致力於培養多元、綜合型人才。該學制將中學學制改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和四年大學的結構,並強調學生的課程自主選擇權和跨學科學習。在三三四學制下,學生需修讀四門核心課程(中文、英文、數學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並可從多門選修課程中自由選擇,涵蓋科學、藝術、商業等多個領域。這種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與個性發展,讓他們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向。

香港的教育改革特別注重跨學科協作,通過專題研習(Project Learning)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例如,學生可以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結合地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進行跨學科研究與實踐。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與應用。香港的學校並不僅僅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而是通過多元化的評估模式,包括課堂表現、專題報告、實踐活動等,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評估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非單一的應試技巧。

無論是內地的新高考改革,還是香港的三三四新學制,兩者的共同目標都是打破學科界限,推動教育向跨學科、多元化方向發展,為社會培養綜合型人才。以下是兩地改革帶來的幾點重要啟示:

1.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與特長,教育應該提供靈活的課程選擇,幫助學生發展自身潛能。內地和香港的改革都體現了這一理念,通過取消文理分科、靈活選修課程等方式,讓學生能夠自主規劃學習路徑。

2. 現代社會的問題往往是多領域交叉的,例如環境保護、人工智能等課題,都需要綜合多學科的知識。內地和香港的教育改革均重視跨學科協作,通過課程設置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新思維。

3. 單一的分數評價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內地的綜合素質評價和香港的多元化評估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有助於全面觀察學生的發展。

內地與香港在教育改革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雙方可以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實現互鑑與共贏。例如,內地可以學習香港在跨學科課程設計與專題研習方面的經驗,將其融入新高考改革的實踐中;而香港則可以借鑑內地在教育資源均衡化推進中的成功模式,促進教育公平。此外,兩地可以通過教師交流、合作課程開發等方式,共同探索更加創新的教育模式。例如,設立跨境合作項目,讓內地與香港的學生共同參與跨學科研究與實踐,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與綜合能力。

今後未來,隨着兩地教育交流的不斷深化,必將催生更多創新的教育模式與育人理念。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在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這不僅關乎個人的成就,也關乎國家與社會的未來發展。教育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遠,但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