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神雪櫃 建立情緒支援網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4期 救世軍韋理夫人紀念學校 程志祥校長

香港政府在教育施政中,日益重視學生身心健康與家庭教育的整合,推動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健康成長機制。面對快速變動的社會環境,學校若單靠課堂知識,難以全面照顧學生的情緒與心理需要。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套系統的方法,讓學生更認識自己、學會自我支援,並在遇到情緒風暴或困難時,能迅速獲得適切的支持與解決方案。以「精神雪櫃」為核心概念,讓學生擁有一個專屬、可操作的情緒自助工具箱。

一、精神雪櫃的構成:自我認識、情緒管理與支援通道

精神雪櫃由三大區塊組成,分別對應學生的內在資源、情緒調適與外部支援網路。自我認識區:引導學生察覺情緒的來源、身體信號與思考模式,學習命名情緒(如焦慮、沮喪、憤怒、孤單等),建立「情緒清單」與「事件-反應-後果」的因果表,促進自我理解與同理心的培養;情緒管理區:提供可實踐的自我幫助策略,如呼吸與放鬆練習、短期目標設定、正念訓練、身體運動與創作活動(音樂、繪畫、寫作等),以及選用適合的情緒調節工具組合,讓學生能在當下選擇適切的應對方式;支援通道區:建立「即時與長期」兩條支援路徑。即時支援包括校內的輔導員、同儕輔導、學校健康促進小組,以及危機通報機制;長期支援則涵蓋家長教育、社區資源連結、心理健康課程與家校互動平台,確保學生在不同情境下都能取得協助。

二、落地策略:從課堂到家庭的系統化實踐

感知與共情的課程嵌入:在語文、社會科與藝術科中嵌入情緒自我認識與溝通技巧的學習單元,讓學生透過日誌、角色扮演與同儕回饋,提升自我察覺與他人理解能力;校本化的「情緒自助工具箱」教學包:為每所學校設計可操作的教學資源包,包含情緒日記模板、放鬆練習音頻、創作活動指引,以及「緊急時使用的步驟表」,方便學生在不同情境快速啟用;家長教育的協作機制:建立家長工作坊與線上資源,教授家長如何辨識孩子的情緒信號、如何提供支持與安全感,並共同制定家庭規範與日常互動模式,讓家校形成一致的支援語言與行動;社區資源的連結與評估:與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青少年諮商機構等合作,建立學生與家庭的諮詢管道與轉介機制,並定期評估成效,確保資源貼近學生需要。

三、避免孤單感:提升被看見的安全感

「精神雪櫃」的核心在於讓學生明白,情緒不是孤立的問題,而是可被理解、可被管理的信號。透過自我認識與自我照顧的練習,學生會發現自己並非孤單,校園也不是唯一的解決場域。當情緒風暴來臨時,學生能迅速啟動內在工具箱,同時知道如何尋求外部支援,減少因不被理解而產生的孤立感與無助感。這不僅提升個體的情緒韌性,也促進同儕互助、家庭支持與社區資源的整合运作,真正實現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健康成長機制。

以「精神雪櫃」為核心的身心健康教育,正是回應政府施政重點的系統化實踐。它把情緒與心理健康變成日常可操作的能力,使學生學會自我支援、懂得尋求幫助,並在家庭與社區的共同努力中得到持續照顧。當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寒風中打開自己的精神雪櫃,找到適合的溫暖與力量時,香港的教育便能更穩健地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