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運動共融體:香港殘疾運動的發展與未來展望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4期 胡小玲女士 中國香港殘疾人奧委會

在香港這個充滿活力的國際都會中,體育運動不僅是競技比賽,更是促進社會共融的重要紐帶。殘疾運動的發展,既關乎運動員個人的成就與成長,更體現了社會的包容與進步。作為中國香港殘疾人奧委會的行政總監,有幸見證了近年來殘疾運動從邊緣走向大眾視野的轉變歷程。這個轉變的背後,離不開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支持、融合教育體系邁向完善,以及社會各界對共融的認知和參與。

特區政府鼎力支持:為殘疾運動發展注入動力

政府近年對殘疾運動發展的資源投放顯著增加,根據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2024/25及2025/26年度用於殘疾運動的總開支將超過1.3億港元,這一數字較十年前增長近三倍。這筆資金主要用於三個方面:首先是對運動員的直接資助,包括訓練津貼、裝備支援和參賽經費;其次是推動殘疾運動項目的普及,如社區活動和學校合作計劃;最後是場地及設施的優化改造,確保無障礙運動場館和專業訓練設備的完善。值得關注的是,過去五年間相關撥款的增幅超過八成,充分體現了政府對殘疾運動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承諾。增加的資源投放直接反映在運動員的優異表現上:在2024年巴黎殘奧會上,香港代表團勇奪3金4銀1銅的佳績,創下自北京2008年殘奧會後的最佳戰績。其中,年僅14歲正就讀中三級的吳卓恩在女子SB6級100米蛙泳項目中奪得銅牌,成為香港史上最年輕的殘奧會獎牌得主。這些令人振奮的成就足以證明,只要給予適當的支持和機會,殘疾運動員同樣能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芒,為港爭光。

教育體系中的缺口:發掘運動潛能需從基礎做起

相比幾十年前,現今殘疾運動發展已一日千里,但未來要實現殘疾運動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基礎教育着手。雖然目前香港中小學的體育課時已從過往的每週僅有兩節課逐步提升,但仍遠低於內地、部分亞洲及其他歐美國家。另外,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下,具有體育潛能的殘疾學生往往其才能容易被忽略而錯失黃金培訓的機會。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教師普遍缺乏殘疾運動的專業培訓,難以準確識別殘疾學生的運動天賦;學校的課程設計普遍偏重學術科目,體育常被置於次要地位。針對這些問題,建議首要之務是增加體育課時,並培養學生每天自發做運動的習慣,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接觸和體驗不同運動項目。此外,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多元化體育專業培訓同樣刻不容緩,提升學校融合教育氛圍、教師隊伍對殘疾學生潛能的識別。這些措施的落實,將為發掘和培養殘疾運動員第二梯隊奠定堅實基礎。事實上,許多優秀的殘疾運動員都是在普通學校或社區活動中被發掘。

全民運動:傷健共融及健康社會的基石

推廣全民運動不僅是培養精英運動員的途徑,更是建設健康社會的長遠投資。香港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疾病增多的雙重挑戰,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全民運動具有多重意義:既能增強市民體質,減輕醫療體系的負擔;又能促進心理健康,特別是對殘疾人士而言,體育活動往往是他們融入社會的重要橋樑。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的「全民運動日」、「殘疾人士體育訓練計劃」等項目,正是為了鼓勵全民參與體育運動、促進傷健共融,營造更為健康活力的社會氛圍。

今年香港將迎來兩項重要的殘疾運動盛事:首先是於2025年10月5日在香港啟德體藝館舉行的「香港殘奧日2025」,這是政府投放資源舉辦的全港最大規模殘疾運動體驗日,讓大眾藉此親身體驗殘疾運動,以增進對其的認識。緊接在12月,是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將首次在香港設立賽區,舉辦硬地滾球、輪椅擊劍和殘奧乒乓球(TT11組)、特奧乒乓球,以及大眾項目——輪椅舞蹈五個比賽項目。這是香港體育兼殘疾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屆時需要全體市民的熱情支持和積極參與。

展望未來,香港的殘疾運動發展已經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但仍有很多工作需要持續推進;政府的資源投入、教育體系的改革完善、全民的積極參與,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學校重視體育發展,讓殘疾學生的潛能不被埋沒;盼望更多企業支持殘疾運動,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更呼籲校長在學校發展計劃滲入相關元素,共創關愛校園及傷健共融的社會,攜手打造真正的「殘疾運動共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