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深耕香港教育資訊 藉港區經驗服務大灣區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4期 教育傳媒 周日發記者:教育傳媒成立至今剛滿七年,當年你離開傳統媒體公司,與兩位合夥人一同創辦這家公司,當時的創業初衷是什麼?
周日發:當年離開傳統媒體,絕非一時衝動。在傳統媒體任職多年,我清晰發現教育領域的資訊傳播存在明顯「斷層」——學校需要的專業內容,和家長渴求的實用資訊,始終難以精準對接。
比如不少家長想了解香港各校的教學特色、升學路徑,過去只能靠零散搜集資料,很難獲得系統資訊;另一邊廂,學校希望向家長傳遞辦學理念、教學規劃,也缺乏高效直接的管道。同時我也留意到,教育界是重要的專業界別,但校長和老師之間,同樣缺少一個能暢通交換行業資訊、交流教學經驗的平台。
我和兩位合夥人都有媒體背景,更對教育領域充滿熱情。我們希望憑藉自身的媒體經驗,為學校與家長搭建一座專業的溝通橋樑,把學校、家長和各類教育資源串聯起來,專注走「教育資訊專業化」的道路——這就是我們當年創辦教育傳媒最核心的初心。
記者:創業初期挑戰重重,公司更歷經社會事件與疫情的衝擊,當年教育傳媒是如何度過難關?期間有無印象深刻的事?
周日發:教育傳媒在2018年底成立,創業剛起步就遇上2019年初的社會事件。感謝教聯會的支持,我們合作出版《教育專業》雜誌,免費派送到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及特殊學校,發行量高達30,000本。這本雜誌的內容緊貼教育政策動向,剛好滿足了校長和老師對行業資訊的需求,也得到了學界的好評,這不僅給團隊帶來了很大鼓舞,更讓我們確信當初的發展方向是對的。
到了2019年底,疫情又突然來襲。最嚴重的時候,受人流管控影響,學校不得不取消各類活動,家長也很難及時掌握學校的最新動向。這時我們推出的《香港教育雜誌》和GoodSchool網站,很快就受到了家長的認可。我們有客製化的發行渠道,能幫學校和目標家長群體精準對接,當時不少學校校長都主動聯繫我們,說我們的免費雜誌和網站,能幫助他們向合適的家長群體傳遞辦學理念和相關資訊。也正因為這樣,我們的雜誌業務和電子出版業務都穩定下來了。這兩件事也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有危便有機」這句話確實是有道理的。
記者:七年過去,公司從5人團隊發展至今超過20人,業務精準匹配學校需求,你認為公司能夠穩步成長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周日發:有句深入人心的電視廣告標語「因為專注,所以專業」,我一直很贊同這句話,它也恰好說中了我們公司的發展核心,而這一切的關鍵,就在於團隊裡一批高素質的人才。
坦白說,早年專門深耕教育媒體的人才本就稀缺,這些人才過去大多在傳統綜合性媒體任職,常要同時應對不同領域的版面工作,難以在單一領域充分發揮所長。而教育傳媒很幸運,匯聚了一批受過優質教育、兼具紥實專業功底與豐富媒體經驗的人才:他們都有多年在傳統媒體從事編輯、設計、技術、策劃、管理的深厚工作背景,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都累積了成熟的實戰能力,是業內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業務始終聚焦教育領域,讓這批專業人才得以擺脫過去「多線作戰」的局限,全身心投入教育媒體相關工作。他們每天圍繞學校需求鑽研探索,不僅快速積累了大量針對教育場景的實戰經驗,更憑藉紥實的專業能力,精準洞察到學校不僅需要基礎的資訊傳播,更渴求定制化、高品質的配套服務。
比如我們與眾多學校合作的客製化刊物業務,從學校概覽、升學指南、家長教育刊物,到校本教材、校園手冊等,每一份作品都凝聚了團隊的專業判斷,從內容策劃、編輯校對,到設計呈現,都緊扣學校的辦學理念與實際需求,這份「懂教育、懂學校」的專業性,是我們區分於其他媒體的核心優勢。
以設計手冊為例,團隊在與學校老師合作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學校仍在使用傳統的黑白印刷手冊。我們覺得,這本要陪伴學生一整年的小冊子,值得擁有更貼心的設計與呈現。於是,團隊的設計師們結合學校的校本特色,為手冊每一個版面注入豐富色彩與獨特設計感;更貼心的是,小學手冊的膠套特別採用拉鏈式設計,考慮到小學生常需要夾附通知文件、校費現金等物品,拉鏈膠套能起到安全儲物的作用,也幫學校和家長解決了孩子容易丟失隨身物件的實際問題。
正因為團隊這批專注於教育媒體工作人才的硬實力,我們才能不斷拓展業務邊界,從最初的印刷與電子媒體,逐漸延伸到活動策劃、校園美化、學校官網製作、電子教育平台開發等領域。
教育傳媒看似業務種類在無限擴充,但其實我們始終只專注於「教育」這一件事,而這批擁有深厚實戰背景的專才,正是我們能堅守這一方向、並真正踐行以上提到「因為專注,所以專業」這一理念的核心支柱。
記者:在教育傳媒,你們的「流量秘密」是什麼?
周日發:其實教育傳媒從來沒有所謂「流量秘密」——反而,我們是主動放棄了那些追求流量的捷徑,因為很多所謂流量秘密,本質都是靠嘩眾取寵的傳播方式,並不符合教育領域的專業屬性。
比如市場上不少網站會為學校做排名,這確實是很多家長關心的議題,但有些網站使用了似是而非的數據隨意排名,把學校面積、網站點擊率這類和教學質量不相干的指標也納入評分,甚至有網站向學校收費就能提升排名,這種做法對學校和家長都是一種誤導。所以《香港教育雜誌》創刊號就做了「學校排名榜不盡不實,誤導家長影響選校」的專題報道,當時也得到了很多深受其害的學校的正面迴響。
面對家長最關心的升學問題,我們從來不會為了流量去製作這類排名。《香港教育雜誌》始終堅持深入介紹每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特色和課程優勢,提供真實、有參考價值的資訊。這種務實、不投機的風格,讓學校和家長都覺得我們可靠,而這種信任與支持,對我們來說是最寶貴的。
另外,教育傳媒也堅決拒絕報道沒有事實根據的教育界傳言,儘管這些八卦新聞會帶來最多的流量,我們仍堅持恥與為伍。比如有人匿名投訴校園事件,有些傳媒沒查證事實就先報道,即使容許當事人回應,但這種所謂「兩邊公平發聲」的做法,早已經對當事人造成了嚴重傷害。我也呼籲同業能檢討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讓校長和老師能安心專注做好教育工作,而不是浪費時間應對傳媒公審帶來的壓力。
記者:近期教育傳媒宣佈落戶深圳,開拓內地市場,將香港教育資訊帶入內地。這一決定基於何種考量?香港教育資訊在內地有哪些價值?
周日發:落戶深圳是籌備多年的計劃。當前,大灣區教育交流日趨頻繁,內地家長關注香港教育,不再僅為升學,更多是想了解多元教育模式;內地學校也期望通過交流提升教學品質。落戶深圳後,我們將成立「深圳市全港教育資訊有限公司」,一方面系統性地向內地家長介紹香港學校的教學特色、課程優勢與家校合作經驗;另一方面搭建兩地學校交流平台,組織研學活動、教學研討會,讓資訊不僅是傳遞,更能落地合作。
記者:回望七年創業路,如今教育傳媒又迎來開拓內地市場的新起點,你對公司的未來有何展望?
周日發:展望未來,我希望教育傳媒能成為「兩地教育交流的紐帶」——不僅讓內地家長更了解香港教育,也讓香港學校更好地融入大灣區教育發展。我們計劃打造「大灣區教育資訊平台」,整合兩地學校資源、課程資訊與升學指南,讓家長與學校可一站式獲取所需資訊;我們還會組織兩地學生研學活動,讓孩子們在交流中互相學習。
七年前創辦教育傳媒,初衷是解決香港本地教育資訊的傳播斷層;如今邁向內地市場,同樣是為了回應大灣區家長對優質、權威教育資訊的需求。不論公司規模擴大多少、業務拓展到哪裡,服務教育、服務家長的核心從來沒有改變。我最深的體會是教育資訊行業絕不能急功近利,最需要的是耐心與責任。未來或許還會面臨新的挑戰,比如兩地教育政策的調整、市場需求的變化,但只要我們守住初心、紮根行業,專注做好教育資訊服務,就一定能走得更穩、更遠。我始終期望,教育傳媒能成為學校充分信任、家長安心依賴的品牌,真正為兩地教育交流多做實事、做好事。
b88b1fcf268522ff6ee42fc23fc5197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