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向心力 實踐正向思維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4期 天水圍循道衞理中學 優秀教師三年疫情對學生社交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尤其是2020年入學的新生。天水圍循道衞理中學張秀雲老師及潘偉燊老師擔任該屆D班的班主任,留意到學生的自信心及社交能力偏弱,本着「發掘個人亮點,讓學生愛上學習,凝聚班級氛圍,推動互愛互助」的目標,在教育該群同學的三年時間中,引導他們自我認同、關愛同儕及貢獻社會,其方針備受肯定,張秀雲老師及潘偉燊老師更獲2024年優秀教師選舉關愛組獎項。
製造共同經歷 陪伴走過中學生活
兩位老師相信「陪伴」是教育同學的關鍵,因此在疫情網課期間透過Google Meet跟同學閒聊或進行線上班會活動,如狼人殺、線上拍照、猜猜畫畫等建立友誼。恢復面授課後,則舉辦班會活動,如宿營、烹飪比賽、慶祝活動等。張老師希望透過班級經營,讓同學學會關愛,互相幫助,建立自信。此外,兩位老師更將學生的功課轉化為專屬紀念,如將作業印成明信片、衣服,製作成「123D限定」小禮物,又親手設計便利貼、貼紙等贈予學生,藉着共同經歷凝聚學生,陪伴他們走過初中階段。
帶動正向氛圍 推動互愛互助
兩位老師希望逐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對於同學大大小小的表現均不吝讚賞,帶動正面氛圍,培養其正向思維,加強自信與自我價值,引導他們學會欣賞自己,建立自信,同時能夠欣賞別人。由老師帶動,不論同學的表現皆予以陪伴,引導他們變得更好,樹立情感支持的榜樣,如此以來亦帶動了學生之間主動互相陪伴,互相幫助。
敢於主動嘗試 積極發揮所長
兩位老師積極鼓勵同學嘗試利用自己的興趣與才華作出貢獻。例如鼓勵擅於攝影的同學加入校園電視台等,得以發揮所長,旨在「培才」並「展才」,讓學生通過實踐積累自信。同學學會嘗試,願意擔當領袖角色,在學校擔任社長、學生會會長、校園電視台主席等領袖之職,這正體現了正向氛圍對學生的積極性成效,促使同學主動嘗試。
引導價值觀實踐 潛移默化貢獻社會
除了教授學科知識外,兩位老師亦透過延伸學習引導學生一點一滴地成長。例如利用班主任節展開「公平貿易」、「童工」、「慈善」等議題的學習,引導同學進行反思,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兩位老師亦會在旅行時為學生帶手信,「這並非一個習慣,而是希望他們明白,如果能力範圍可行,可以表達自己的心意。」經過三年的潛移默化,全班在中三結業時一致決定捐贈班會費餘額,將善款損贈給慈善組織,貢獻社會。
「個人」推展到「社群」 盡己所能貢獻社會
建立個人自信、學會關愛同儕後,便從「個人」與「朋輩」推展到「社群」,推行針對不同年級、對象的服務學習。例如中二、三「服務學習計劃」及「眾人皆領袖」活動。以「眾人皆領袖」活動為例,老師會先引導他們以自己快樂的體驗為本,給遊玩者帶來相同的感受,繼而站在不同角度體貼遊玩者的需求,培育他們「盡己所能,貢獻社群」的意識。如今「123D」的同學已踏入高中階段,張老師和潘老師也不再擔任他們的班主任,但在帶領交流團之時,卻驚喜地發現當中的「123D」同學非常樂意照顧師弟師妹,並自動請纓幫忙老師。
家校緊密聯繫 青少年同行者
張老師指,家長與子女間或因溝通方式出現問題,導致不能心平氣和地溝通。項目着重與家長緊密聯繫,促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潘老師分享:「很多家長害怕收到老師的投訴電話,但我更希望無論多微細的事情,只要同學做得好,我們都會致電家長讚賞一番。」項目不僅令老師對同學有更全面的了解,及時為學生提供支援,更讓家長逐漸改變,學會了解子女的另一面並懂得欣賞。
e7a605ffdc5d4e455ab8755c1e9a4a05.jpg)
6e91a5ec0c50cadb4e7238a49669ac52.jpg)
f2a4885e0ab8dc95fccc383cf7b35315.jpg)
7fd898d4466f40d12214a0ed6788fe47.jpg)
bcb770f04baa4ac02e003b5dc1607f2b.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