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有機融合之徑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佛教黃允畋中學 李鏡品校長 教育專業44期

國民教育需貫通「認知、情感、實踐」三維,為學校培育愛國愛港新一代提供根本遵循。學校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弘中華之脈」為任。學校只要緊扣課堂教學、校園活動、校外實踐三大環節,織就有機銜接、層層遞進的國民教育網絡,就能讓學生在知史、共情、篤行中,深植對國家的認同之根、厚植對香港的歸屬之情。

課堂夯基:解史明脈鑄認知,跨科融會傳文脈

課堂是國民教育的「第一課堂」,優化後的中史課則是鑄牢認知根基的核心紐帶,既重知識體系的重構,更重育人價值的挖掘。過往中國歷史科過於側重政治史,優化後讓學生全面均衡地認識中國由古至今,包括在經濟、文化、科技、社會、民族關係、中外交流等重要方面的基本發展,將零散史實編織成「有溫度、有深度、有厚度」的知識體系:講秦漢不僅析郡縣制的制度創新,更溯源兩漢在科技(張衡「候風地動儀」)和文化(司馬遷《史記》)方面的成就;談近代百年變局,不僅理事件時間線,更引導學生概括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校園潤心:活動沉浸式共情,文化涵養植深情

校園是國民教育的「第二課堂」,「心繫家國」系列活動則是滋養愛國情感的生動載體。我校的「心繫家國」活動,以「沉浸式體驗、互動式參與」為特色,讓家國情懷在潤物無聲中扎根。我們按時序鋪展活動:春節辦「中華年俗展」,學生親手剪福字、寫春聯,聽長者憶敘「團圓」背後的文化基因;國慶辦「祖國輝煌成就展」,讓學生直觀感受「祖國強則香港興」的深刻內涵。

校外篤行:山河印證踐初心,知行合一顯擔當

校外實踐是國民教育的「第三課堂」,是將認知內化為信念、將情感轉化為行動的關鍵橋樑。正如我校中五級師生於去年十二月赴廣東英德展開的鄉村振興考察,正是踐行「腳踏實地、學思並進」理念的具體實踐。學生走進英德龍華村,這座昔日的革命老區,如今已蛻變為省級「紅色村」黨建示範點。牆上斑駁的革命標語與嶄新的農產品電商中心並存,讓學生親身見證「紅色基因」如何在當代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生。考察結束後,學生需完成專題研習報告,並在校內分享,將所見的產業創新、生態實踐、教育協作等鮮活案例,轉化為對國家發展戰略的深層理解。

課堂夯基、校園潤心、校外篤行,三者並非孤立片段,而是我校國民教育體系中「層層遞進、循環昇華」的有機整體。國民教育非生硬灌輸,而是潤物無聲的培育;非短期任務,而是薪火相傳的使命。今後,我校將以更豐富的課堂、更貼心的活動、更紮實的實踐,培育「知國情、愛家國、有擔當」的香港新一代,讓他們既紮根香江沃土,更胸懷祖國山河,在國家發展的偉大征程中,書寫屬於香港青年的精彩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