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再出發 踏上多元共融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2期 東華三院群芳啟智學校 梁永鴻校長在一個講求效率與標準化的教育制度下,並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輕鬆地跟上主流課堂的節奏。有些學生學得較慢、理解較困難,又或者對聲音、光線特別敏感,甚至連開口講一句完整的句子都有困難。他們不是不願意學,而是學習之路對他們來說,本來就比較崎嶇。他們,就是我們所說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簡稱SEN)。
根據香港教育局資料,SEN學生包括自閉症、讀寫障礙、語言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智力障礙、肢體殘障等不同類型。在香港,每十位學生中就有一位被界定為有特殊教育需要。而在融合教育的推動下,這些學生已經逐漸進入主流學校學習,與一般學生一同成長。但問題是,主流教育制度準備好接納這群學習模式與需要都不同的學生了嗎?
SEN學生面對的挑戰:不只是學得慢
社會大眾對SEN學生的理解,往往停留於「學得慢」、「坐不定」、「經常出事」。但這種簡化式的標籤,忽略了他們真實而複雜的學習處境。
例如,有語言障礙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老師的指令,亦難以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意思;有自閉症的學生可能對聲音、燈光極度敏感,甚至因為一支筆掉落地上就情緒失控;有ADHD的學生可能五分鐘都無法集中,但對某些興趣主題卻極度投入;有發展性協調障礙的學生可能握筆困難、寫字吃力,連綁鞋帶、穿衣服都感到是挑戰。
這些學生在傳統課堂中,經常被誤解、忽略,甚至標籤為「調皮」、「懶惰」、「不合作」。但實際上,他們並非缺乏能力,而是需要另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更適合他們感官處理,節奏掌握與表達模式的學習環境。
教師的困難:資源有限 時間不足
面對這些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其實十分願意配合和支援,只是現實往往力不從心。一位主流班級的老師通常同時要照顧二三十名學生,兼顧課程進度、教學評估和行政工作,已經相當吃力。若還要為SEN學生設計個別化教材、調整教學節奏,並進行差異化教學,未必人人都能應付。
雖然不少學校設有SEN統籌主任(SENCO)或支援教師,不但人手有限,流動性也大。況且,SEN學生的支援不是一堂課、一星期幾次,而是全天候、跨場景的。老師們普遍反映:「我知道他們需要幫助,但我真的沒有時間、沒有工具也沒有方法。」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方式,可以有效支援老師,同時真正回應學生的需要。
結語:用心看見每位學生
當我們願意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潛能,願意放下「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教育才真正踏上多元共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