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教育創新 探索學習新路徑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2期 興倫實驗學校 AI學習平台 自主學習 香港18區

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教育領域正經歷深刻變革。興倫實驗學校聯合香港18區每區一間代表學校,共同啟動AI自主學習創新項目。項目為參與學校免費開放AI學習平台,涵蓋數學、物理、化學、公社科等知識點,讓同學可以自主學習,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或是自我挑戰,追尋更佳成績;每間學校每年更有1萬元獎學金,讓學校自主發放給成績進步同學;而學校使用平台的經驗,會透過《教育專業》及《香港教育雜誌》分享,讓社會人士得悉在AI自主學習範疇,學校的成功經驗得以讓更多學校借鏡參考。

開放AI學習平台 自主學習開闢路徑

興倫實驗學校項目正式啟動,藉着人工智能技術革新教育模式,推動香港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計劃邀請香港18區每區一所學校作為先導學校參與,通過免費開放AI學習平台、設立專項獎學金、共用教學經驗等舉措,為學生自主學習與教育資源分享開闢新路徑。

興倫實驗學校項目的核心亮點在於其AI學習平台的深度應用。平台針對數學、物理、化學、公社科等學科,整合海量知識點,構建智慧化學習體系。學生不僅能夠自主探索課程內容、解決學習難題,還能通過平台提供的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實現自我挑戰與成績突破。「這個平台就像一位24小時線上的智能導師」項目負責人表示,「它能精準分析學生的薄弱環節,推送定制化學習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設立激勵機制 分享教育成果

除技術賦能外,項目還設立了激勵機制。參與項目的每所學校每年可獲得1萬元獎學金,用於獎勵在學習中取得顯著進步的學生。此舉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學校提供了靈活的激勵資源,助力形成良性競爭氛圍。

值得關注的是,項目注重經驗共用與成果推廣。學校使用AI平台的實踐經驗將通過《教育專業》、《香港教育雜誌》、GoodSchool網站等社交媒體,向學界分享,為更多學校提供可借鑑的AI自主學習模式。期待興倫實驗學校這一項目,能打破校際壁壘,加速優質教育經驗的傳播,助力推動香港教育的整體創新升級。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讓AI技術真正走進課堂,成為推動學生成長的有力助手。」興倫實驗學校相關負責人強調,項目未來將持續優化平台功能,深化與參與學校的合作,為香港教育注入更多科技活力。隨着未來的逐步推進,其對香港教育生態的積極影響值得期待。

香港18區先導學校

地區 學校 校長
荃灣區  聖公會李炳中學 洪 樹校長
中西區  聖公會聖士提反堂中學 麥偉麟校長
北區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高國榮校長
離島區  長洲官立中學 黃國強校長
九龍城區  聖匠中學 吳嘉鳳校長
東區  漢華中學 關穎斌校長
屯門區  南屯門官立中學 陳耀明校長
灣仔區 佛教黃鳳翎中學 李偉盛校長
深水埗區 佛教大雄中學 招康明校長
沙田區  佛教黃允畋中學 李鏡品校長
南區  香港仔工業學校 沈明輝校長
大埔區  神召會康樂中學 蔡康年校長
元朗區  圓玄學院妙法寺內明陳呂重德紀念中學 黃建豪校長
黃大仙區  救世軍卜維廉中學 洪楚英校長
觀塘區  天主教普照中學 袁玉蘭校長
西貢區  香港路德會馬錦明慈善基金馬陳端喜紀念中學 崔永浩校長
油尖旺區  天主教新民書院 吳華彪校長
葵青區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中學 陸詠恩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