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專業與願景 開拓多元未來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2期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中學 陸詠恩校長

在教育轉型的洪流中,課程領導是一種對未來的承擔,以及對學生潛能的信念。我校在課程發展上,積極回應社會對多元人才的需求,透過具前瞻性、整合性及以學生為本的課程設計,致力培養學生的知識基礎、共通能力、價值觀與社會觸覺,裝備他們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

建構專業學習社群文化 強化教師專業實踐力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催化者。我校持續實踐「開放教室計劃」,鼓勵教師透過互相觀課、教學研討與反思交流,推動校本教學實踐。每學年設立焦點主題如「自主學習策略」、「人工智能教學應用」,凝聚專業發展方向,提升教師課程設計與教學領導的能力。同時,引入人工智能(AI)輔助教學,進行學習分析、設計分層任務及提供個性化回饋等。教師透過專業發展工作坊掌握相關技術,進一步提升教學效能。這種「專業學習社群」模式不僅強化了教師的協作文化,也為課程創新奠定基礎。

發展跨學科專題研習 連結知識與真實情境

在全球教育趨勢中,跨學科學習已成為提升學生整合能力的核心策略。我校積極推動跨科專題研習,將學科知識與真實生活情境連結,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與創造力。項目包括:

‧ 「南昌貓舍計劃」:融合生物、科技與公民教育,學生設計智能貓舍,探討動物福利與社區互動;
‧ 「土沉香STEAM保育計劃」:結合科學探究與環境教育,學生透過數據分析與社區倡議,推動本土植物保育;
‧ 「CNC太陽能計劃」:整合物理原理、工程設計與可再生能源應用,學生製作太陽能裝置,反思永續發展議題。

連結社區與企業 拓展生涯視野

為回應香港人才結構的多元化需求,我校積極與社區、企業及大學合作,讓學生在真實世界中學習與成長:

‧ 校本特色課程:開設「創意科技科」、「綜合藝術課程」及「應用學習課程」,幫助學生探索興趣與職業導向。
‧ 職場體驗與服務學習:與本地企業合作安排實習,例如與設計公司合辦暑期工作坊,或與環保組織協作社區服務項目。
‧ 大專院校協作:安排學生參與大學講座、實驗室參訪,及早接觸專業領域,規劃升學路徑。

不只傳遞知識 更是釋放潛能

課程設計不應只是制度上的調整,更是價值的體現。唯有真正理解學生的需要,並以專業引領與制度支援作為依據,教育方能發揮改變命運的力量。作為校長,我深信,建立專業學習社群、推動跨科整合與善用社會資源,正是我們回應時代、成就學生的具體實踐。未來,我們將持續進行課程優化,結合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教育中發掘自我、突破限制、走出屬於自己的多元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