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教育:中華文化的根基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99期 中華文化 湯敏儀校長 台山商會學校「不學禮,無以立。」這句出自《論語.季氏》的名言,深刻地揭示了「禮」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性。禮,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規範,更是內在修養的體現。它反映了個人的仁德與謙遜,並且是我們這片土地上千百年文化傳承的重要價值觀。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禮」的文化一直貫穿其中,我們的祖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這不僅是對我們文化的認同,更是對我們自身修養、行為的重視和期待。
在當今社會,隨着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全球化的影響,傳統的禮儀觀念似乎受到了一定的挑戰。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禮」依然是我們立足於社會的基石。「禮之用,和為貴」,「禮」教會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尊重他人,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對他人的關懷與理解。因此,禮儀教育成為了我們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種種衝擊和挑戰下,我們更應強調禮儀教育,配合社會發展,設計創新、適合當代學生的禮儀教育活動。
本校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對孩子們的禮儀教育。在開學週,我們舉行了「禮貌週」活動,旨在讓學生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體驗禮儀的重要性。在國慶期間,我們更是以「禮」為主題,籌劃了「國慶週」的系列活動,讓學生們在慶祝祖國的同時,深入理解和實踐禮儀文化。
在「國慶週」期間,國民教育組特別舉辦了『「禮」多人人愛』的攤位遊戲活動。高年級的同學成為「禮儀大使」,他們根據「校園」、「家庭」、「公共場所」等相關主題,設計了多個攤位遊戲,讓低年級的小朋友在遊戲中學習禮儀。這樣的設計不僅增強了高年級學生的責任感和領導能力,也讓低年級學生在互動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例如,在「校園禮儀」的攤位中,禮儀大使模擬了在課堂上、走廊上和操場上的正確行為,讓小朋友們通過角色扮演來理解應該怎樣尊重老師、同學和學校環境。在「家庭禮儀」的攤位中,禮儀大使則展示了如何在家庭聚會中表達感謝和關心,讓小朋友們明白家庭中的禮儀同樣重要。而在「公共場所」的攤位中,禮儀大使則強調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商場和公園等場所的行為規範,讓小朋友們學會如何做一個有素養的公民。
除了攤位遊戲,各科老師也圍繞「禮」這一主題設計了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在中文課上,學生們學習了與禮儀相關的古詩詞,並進行了詩詞朗誦比賽,讓他們在吟誦中感受古人對禮的重視。在視藝課上,學生們則創作了以「禮」為主題的畫作,表達他們對禮儀的理解和感受。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們的文化素養,也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禮儀的美好。
「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本校重視的不只是「禮」的實踐,更希望學生能明白「禮」背後的意義與精神。「禮」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我們立足於社會的基石,是我們立身於世的根本。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更應該重視禮儀教育,讓孩子們在學習中體會到「禮」的價值,並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品格。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充滿禮儀與愛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能夠自信地面對挑戰,成為有修養、有品德的社會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