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教育新視角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3期 梁延敬老師 國安教育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國家安全是國家穩定、繁榮與持續發展的基石,亦是全體國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全球格局日益複雜的背景下,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青年對國家安全的認識不僅關乎自身的成長,更關乎國家整體安全。早前中國首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訪問香港,為本地青年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親身感受國家在國防與科技領域的進步,並加深對國家安全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今年適逢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艦隊訪問及紀念活動亦為教育界提供了契機,讓教師能夠結合課堂教
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國家安全的多層面意義。
航空母艦是現代國家軍事力量的重要象徵,代表着國家在海上防禦和戰略部署方面的能力。山東艦、 延安艦和湛江艦上月來訪, 當時的確「一票難求」, 能夠直觀感受到國家在科技創新、 軍事裝備方面的巨大成就, 進一步理解國防力量對維護國家主權的重要性, 艦隊充分展現國家科技實力與國防能力。 訪問活動向香港青少年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香港的命運與國家緊密相連。 在當前國際局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 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家對特區的支持, 從而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如何有效結合課堂內容, 讓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中深化對國家安全的認識呢?在中史課堂, 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中國近代的海上防禦歷史,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 分析國家海權喪失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進而引出現代海軍的發展歷程, 讓學生理解山東艦的歷史意義。 在地理課堂, 可結合山東艦艦隊, 討論南海地區的地緣政治意義, 理解海洋資源和航運通道對國家安全的價值。 而科學課堂, 透過介紹航空母艦的技術原理, 例如艦載機的起降技術和雷達系統, 從科學角度切入, 提升學生對國防科技的興趣。
除此之外,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1931年至1945年, 中國人民同仇敵愾、 浴血奮戰, 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場戰爭的勝利, 不僅挽救了中華民族於危亡之中, 也奠定了新中國成立的基礎。 對當代香港青年而言, 抗戰勝利80周年的紀念活動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一次國家安全教育的良機。 通過了解歷史,可以認識到國家安全和國家主權的重大意義。 正如抗戰時期的中國需要團結一致抵禦外敵, 如今的國家安全同樣需要全體國民的共同維護。
協會幹事會 「歷文菁莪」 這兩年, 一直有舉辦西安、 南京、 無錫交流團, 配合課堂, 讓年青一代從實地考察中認識抗戰歷史。 西安是抗戰的策源地之一, 1936年的 「西安事變」 促成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 為全面抗戰奠定了政治基礎, 「停止內戰, 一致抗日」 的號召不僅改變了當時的國內局勢, 也激發了全國人民抗擊侵略的決心。 南京作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承載着沉重的歷史記憶, 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 是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也是中國抗戰史上最悲壯的一頁。 行程中所去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每次我們特別安排獻花圈儀式及為遇難者默哀, 嚴肅莊重, 參與的師生們感受極深, 以及反思很多,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必須銘記歷史。
本年7月6日至11日, 協會為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及顯理中學舉辦 「古都豫韻 • 華夏蹤源」 聯校河南考察團, 所到訪的洛陽、 安陽、開封、 鄭州與登封五座城市, 在華夏文明起源與發展具核心的地位, 河南作為中國文明的搖籃, 黃河流域更孕育了早期的中華文明。 除此之外, 我們還延伸探討了河南抗日戰場如何艱苦卓絕。 1937年華北戰場潰敗, 河南成保衛武漢的屏障、 西北的門戶、 華北抗戰的後方和南北戰場的樞紐, 成為中國抗戰最前線, 在抗戰的中期,八路軍、 新四軍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戰略部署, 最終於1945年收復大片國土, 與全國人民一道, 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通過跨學科整合、 實地參觀等方式, 幫助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國家安全的內涵, 並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在長遠而言, 國家安全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 更是價值觀的塑造, 對於香港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唯有讓青年在心中樹立起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 才能為國家和香港的繁榮穩定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