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族裔教育 以STEAM出發 建構共融學習環境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105期 梅志文校長 伯特利中學根據2021年的人口普查,香港的少數族裔人數在過去十年顯著上升37%,而在2023至2024學年,小學的非華語學生人數更創近年新高。隨着非華語學生的增加,如何為這些學生提供貼切的支援成為挑戰。除了為他們提供傳統學習的協助,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協助他們融入社群,達至多元族裔教育。
超越語言的共融課程
要進行多元族裔教育,必須要在課程中找到一個不受種族、背景及語言影響的錨點,編程教育正是其中之一。在編程世界中,所有人都使用相同的編程語言,無論是華語學生或是非華語學生,都須遵循同一套邏輯,讓他們可以突破母語的限制。當多元族裔學生共同撰寫一個程式的時候,他們不需要透過口語去解釋每一個細節,而是可以透過編程語言中的統一的變數名稱、函數指令,以及程式碼註解去理解對方的想法。
編程的另一個好處是其視覺化的特點,程式碼最後都會轉化為可視的實際成果,例如網站或是應用程式。同樣以網頁專題研習為例子,同學在遇到口語溝通困難的時候,他們可以透過展現預覽效果,以圖像化的方式解釋他們的想法。成果變成了兩者之間溝通的載體,從而減低了因為語言不同的溝通隔閡。
以科技培養跨族裔共情力
當我們鼓勵學生將編程視為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工具時,教育的意義將得到昇華。學生們可以共同研發一個多語言應用程式,幫助非華語家庭獲取公共服務資訊。透過這些練習,他們可以進行換位思考,站在不同族裔的角度感受其所面臨的困難。同時,利用所學推動公平,這不僅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也深化了他們對社會議題的理解和同理心。
建立包容性文化
STEAM 課程特有的協作模式為培養包容性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個成功的編程團隊並非只依賴單一才能,而是需要每個成員在各自擅長的位置上,朝着共同目標努力。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組成多元族裔小組,鼓勵學生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與創意。當小組成員共同朝向一個目標時,他們將形成一個緊密的團體,個人因素如種族等將變得不再重要。他們可以從協作中學會欣賞彼此,從而建立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尊重。
STEAM教育不僅是提升競爭力的工具,更是一個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生態、促進社會共融的催化劑。透過其獨特的實踐與協作模式,尤其以編程課程為載體,STEAM教育能賦予所有學生平等的發聲機會,並培養他們能夠在多元社會中和諧共存、共同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