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愛國愛港精神 傳承中華民族美德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3期 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 國情教育組 優秀教師

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以「傳承文化.愛國愛港」為核心主題,透過正規課程、非正規課程、隱性課程、校園氛圍等,幫助學生建立並持續鞏固全面的國家觀念,引導他們將愛國愛港的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助力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該計劃備受肯定,負責團隊的郭漢杰副校長、龐麗軍副校長、吳靜老師及馮潔卿老師更榮獲2024年優秀教師選舉國情教育組獎項,為學校的國情教育工作再添亮彩。

建構校園氛圍 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教學團隊致力營造濃厚的中華文化氛圍,提升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一方面,秉承學校推廣普通話的理念,除英語課程外,所有學科均以普通話為主要授課語言;另一方面,周一至周三的早會活動及日常事務通知均使用普通話進行,通過構建沉浸式的普通話學習環境,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親切感。此外,團隊還積極參與「五學並舉——武藝校園計劃」,組織全校師生在早會期間共同練習「武藝操」,讓學生在掌握技藝、增強體質的過程中,涵養「尊重、堅毅、禮儀、仁愛」的中華傳統美德。

結合學科知識 領略文化底蘊

在正規課程方面,各學科均與國情教育有機融合,例如中文及普通話科,在指定篇章以外,額外安排書法課程;常識科透過課程、專題研習、時事壁報板等,讓學生認識歷史,了解祖國;數學科教授《孫子算經》,傳承古代科學智慧;英文科教授學生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年獸的故事、神筆馬良、十二生肖、中國傳統食物等;科技創意科指導學生製作升旗杆,及講解升國旗相關知識;術科領域中,體育科的武術課、音樂科的粵劇藝術體驗、視藝科的青花瓷創作、紙雕及皮影戲等,從不同維度引領學生領略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蘊與智慧精華。

學習中華文化 傳承傳統美德

國情教育更融入德育及生活教育科,加強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培養國家觀念,傳承中華美德。該課程採用自行編寫的校本教材,定期舉行德育周會、國情講座等,讓學生了解德育或國情信息。團隊亦為六年級安排服務學習課,讓學生了解長者的需要及支援技巧,親身策劃活動,藉外出探訪,培養他們知行合一的意識,傳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華傳統美德。

此外,學校參與教育局「我的行動承諾」活動,根據「行動承諾」目標為學生設計德育活動小冊子,列出「傳承文化.愛國愛港」的具體目標,並在該小冊子中加入相關的名人名言,讓學生從中明白中華民族堅毅拼搏、勤勞奮進的民族精神。

啟發興趣、認識歷史 培養愛國愛港精神

正規課程以外,團隊亦透過多元化全方位學習活動引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例如推出升旗隊、中樂團、中國鼓、書法、象棋、皮影戲、圍棋、武術、國畫、中國舞隊等多元智能活動;安排參觀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宮博物館等體驗學習活動;向學生介紹與中華文化相關的書籍或網站,從閱讀中認識歷史及發展,開闊視野。

此外,團隊也透過「隱性課程」,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中華文化。例如帶領學生參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認識祖國發展;又依據國情教育日程安排校本活動、早會國旗下講話、國安教育講座等,讓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培養愛國愛港的精神。

家校攜手合作 推動國情教育

團隊認為家長有必要認識「承傳文化,愛國愛港」的概念。因此在推行國民教育時,亦會協同家長力量。例如邀請家長參與國情教育活動或親子體驗活動;邀請家長協助開展中華文化活動,如中秋猜燈謎、中華文化日攤位遊戲,多接觸中華文化。團隊亦會舉辦家長教育工作坊,如製作中秋月餅、端午糭子製作等,鼓勵家長認識祖國,與學校攜手推動國情教育,促進學生身心靈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