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教育築根基 多元共育鑄棟樑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局副秘書長 陳碧華博士 國安教育 教育局 政策 課程教育局一直採取多元化措施,支援學校以「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課堂內外」、「全校參與」的方式推行國家安全教育。一方面將國家安全教育與其他教育板塊相結合,融入學校課程中;另一方面,在課堂內外推動全校師生共同參與。教育局副秘書長陳碧華博士表示:「不論是國家安全教育,還是國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不同崗位的人員都有共同責任落實。通過教育實現立德樹人,不僅要讓下一代具備知識與才能,更要做到德才兼備,將來成為建設社會的生力軍。」
跨學科推行模式 自然連繫學科
陳碧華指出,國家安全涵蓋多個重點領域,鑑於現有課時有限,通過跨學科的形式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更為合適。事實上,早在2021年,國家安全課程框架已提出以跨學科模式將國安所涵蓋的各類國家安全重點領域(如政治安全、國土安全、網絡安全等)融入不同學科中,讓教育界同工清晰掌握不同學科所蘊含的國安元素。例如,抗日戰爭相關課題便與國土安全、政治安全緊密相連,從而達至「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的教學效果。
專業資源支撐 確保權威性與準確性
為確保國家安全教育的權威性與準確性,教育局提供多項專業資源配套。陳碧華介紹,教育局除了提供豐富的教材及學與教資源,還定期組織教師培訓,邀請專家與資深教師分享。此外,教育局還向學校贈送多本權威著作,包括內地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畢雁英教授和清華大學法學院王振民教授的書籍,以及律政司編撰的教材,教師能通過這些資料準確把握授課核心,確保傳授的知識正確無誤。
配合四個學習階段 貫穿國安教育體系
自2021年起,教育局便沿用「四個學習階段」框架,並以此為基礎推行國家安全教育,從而使小學至高中階段的國家安全教育能橫向連繫,亦能縱向銜接發展。
陳碧華具體解釋,部分學科與國家安全教育聯繫較緊密,例如小學的人文科、初中的公民、經濟與社會科、高中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這些學科不乏直接探討國家安全的課題,發揮小學至中學不同學習階段縱向銜接的效果。
此外,每個學科都包含與國家安全相關的內容;網絡安全、金融安全等20個國家安全領域的內容,已存在於約27個學科中,與國家安全教育建立橫向聯繫。這種不同學習階段的縱向連貫,以及不同學習領域、學科及╱或課程範疇,讓國家安全教育的覆蓋更全面、更有系統,而學校亦會因應學生的學習階段調整教學內容。
陳碧華補充,部分國家安全領域的內容,中小學生未必能徹底理解。為配合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需要,教育局着重「自然連繫」,在小學階段側重與生活、個人體驗及家庭相關的內容;隨着年級提升,再逐步增加較學術性知識,例如引入金融安全、極地安全等課題。
課堂內外相互配合 融合知識與價值觀
教育的根本在於知識、技能與態度的培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準確的知識,更要通過自身對國家安全重要性的認同,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課堂之外,學生的親身體驗同樣重要。
陳碧華舉例說,學生通過內地參訪活動,如走訪東江水源頭、體驗軍事活動、參觀軍校等,能直觀接觸國家安全的相關領域。學生在參訪歷史古蹟時,可透過文化遺產體會「文化安全」,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代代相傳的奮鬥歷程,進而建立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
這種課堂內外的相互配合,能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形成更深刻的感受,實現知識與價值觀的融合,促進國家安全教育的成效。
持續優化課程 教育與時俱進
教育局一直重視課程優化的工作,以配合學生的需要與社會變化。陳碧華坦言:「持續推進課程發展與優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教育局極為重視的工作。」過去幾年,教育局在課程的優化上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小學階段將開設人文科及科學科,初中階段把「生活與社會」改為「公民、經濟與社會科」,高中階段則對通識科進行改革,更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2025年的國家安全課程框架同樣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特點,參考了國家教育文件、最新法例及學者的研究,確保與國家整體教育方向和最新的發展相契合。
在教學方法上,教育局也在不斷豐富課堂內外的學習體驗,例如積極安排內地參訪、組織紅色資源考察團等,幫助學生認識國家發展歷程,了解新中國的建立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教師培訓工作也同步優化,讓教師掌握最新的教學技巧,探索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學,力求讓學生更立體地學習國家安全知識。此外,教育局還通過「國家安全齊參與」計劃等活動,收集教師設計的優秀教案,供全港教師參考,形成教學經驗共享的良性循環。陳碧華強調,「教育同工的支持和參與至為重要。我們感謝教育界同工與我們共同學習、一同進步。」
全方位教育規劃 樹立正確國家觀念
國家安全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下一代樹立國家觀念、培養民族感情與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念。為實現這一目標,教育局從多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優化課程,明確制定清晰指引,使教育局內部及教育界同工能依據指引推動國家安全教育;二是更新教學配套資源,通過與時俱進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例如融入多媒體元素以輔助教學;三是豐富教師培訓形式,不僅在香港本地舉辦講座,還組織教師赴內地考察、參加學習社群等,通過經驗分享與互相觀摩,激發教學靈感、優化教學法。
在學生學習方面,陳碧華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局積極舉辦多項活動鼓勵學生參與,例如各類比賽、專題研習,以及圍繞抗戰勝利 80周年、全運會等重要日子開展的活動等。陳碧華表示:「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我們不僅更能掌握他們的需要與學習成效,更能以此為重要依據,助力教育局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支援措施。這種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方式,有助學生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國家觀念、深厚的民族感情與客觀的歷史觀念。」
三大重點推進教育 多元策略立德樹人
陳碧華認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以及『怎樣培育人?』無論甚麼時候都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問題。教育局會持續通過諮詢議會、調查研究、意見徵集、學校探訪等多種方式,希望能將不同的策略以『點』、『線』、『面』方式,回應上述三大問題,以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