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策略推展數字教育 配合國家建設科技強國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1期 施俊輝博士 數字教育 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數字教育已成為國家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深刻影響國家的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全方位賦能國家發展的各個領域,為培育創新型人才、建構學習型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發展數字教育,不僅是對時代發展趨勢的精準掌握,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策略。特區政府積極配合國家的數字教育政策及創科發展方向,制訂並推行相關政策措施,並於今年一月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由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擔任主席,為推動香港學校教育的數字轉型集思廣益、出謀獻策,培育年青人成為未來的創科人才。
豐富經驗、紮實基礎 開闢教育新賽道
在香港,發展數字教育並非全新的事物。早在1998/99學年,香港已開始推行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策略。多年來,從學校軟硬件的逐步提升,到 Wi-Fi 的全面鋪設等,香港在數字教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基礎。為配合國家的教育數字化策略,特區政府全力推行相關措施,積極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今年一月,教育局更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推動香港數字教育的發展。
現時本港學校在運用數字工具提升學與教方面,已有相當基礎。施俊輝表示:「在疫情期間,學校普遍通過運用各種數字工具和混合教學模式,支援學生在家學習,亦積極推動學生自主學習,達致『停課不停學』。」社會復常後,局方亦繼續了解每一間學校推動數字教育的情況,包括軟硬件、教師培訓等,令本地的數字基礎更進一步。
科技輔助教育 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平衡技術創新與教育本質、人文關懷及多元化思維的培養至關重要。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自成立以來,明確了四個核心策略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第一個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和技能。施俊輝表示:「教育局強調『守正創新』,在培養學生科技技能之前,必須先要灌輸正確的科技使用觀念與道德準則,保證學生利用數字化工具『做好事』、『讀好書』。」
隨着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持續湧現,教育發展也面臨變革,學生和教師都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然而,價值觀與人文情懷仍是大前提。學生需要具備道德使用技術的意識,學會辨別資訊,避免被工具控制;教師則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新技術帶來的教育模式轉變中,始終堅持教育的本質,並在數字教育中彰顯價值觀。
加強師資培訓 解決技術追趕
第二個目標是加強教師培訓工作。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學模式,教師必須迅速提升數字能力,以應對新的教學挑戰。為此,教育局積極推動教師對人工智能的學習和應用,除了舉辦培訓課程和分享會外,還與香港教育城保持緊密合作,加深教師對人工智能的認識。例如,教育局舉辦國際高峰會,專注於人工智能的探討,讓學界更了解科技在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同時提供持續學習的機會。此外,學與教博覽及首屆「數字教育週」的舉辦,更旨在提升整個學界對數字教育的關注度和意識。
教育局將陸續推出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工具,例如「『智』為學理」撥款計劃,支援中學科學科教師應用人工智能進行日常教學。施俊輝補充:「這些數字工具和人工智能技術能作為教學的小助手,幫助教師在行政、備課、分析和改卷等方面的工作。」他希望學界能以積極的態度擁抱數字教育,共同探索教育與科技融合的新模式,為香港的未來培育更多具備數字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善用資源支援 跨越數字鴻溝
第三個目標是提升學校的數字教育基建,確保推動數字教育的公平性,以縮小數字鴻溝,特別是在基層學校和少數族裔學校中,由於資源有限,學生在接觸和使用數字教育資源方面存在一定困難。教育局一直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通過提供平板電腦和上網費津貼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支援網,確保基層學生能得到適切的支援和照顧,公平地接受數字教育的機會。
施俊輝也指出,不同學校之間的數字教育程度不一,無可避免地存在差異。他表示:「如果小學的數字鴻溝較大,當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升上同一所中學時,學習的差異也會更為明顯。部分學生在初小時期已接觸簡單的指令和編程,而另一些學生則未曾接觸過,若一切都從基本教起,將會浪費有潛能的學生的學習機會。」
有鑑於此,教育局會定期進行問卷調查,深入了解每所學校推行數字教育的實際情況,以便提供更有針對性和適切的支援,特別是對於發展較慢的學校提供協助,縮小數字鴻溝,確保所有學生在任何學校接受的數字教育都能達到基本水平。此外,教育局也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商討,如何在評估中更好地應用數字工具,以配合數字教育的發展。
數字教育跨境交流 互相觀摩取長補短
第四個目標是加強跨界別協作,增強教育界與創科機構、本地、內地及海外不同層面的聯繫,以推動數字教育的發展。以姊妹學校計劃為例,透過與內地締結姊妹學校關係,為兩地教育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更促進兩地師生緊密的情感。香港的數字教育擁有良好的基礎,並兼具國際化的特色與優勢。藉由跨境交流互相學習,香港的學校可以參考內地在數字教育方面的先進經驗,借助數字技術豐富和優化課程資源,深化更多有趣有益的愛國主義和價值教育內容,並在多元化的環境下進一步發展數字教育,彰顯香港教育的優勢。
施俊輝分享到訪內地學校的經驗,指出中國資訊科技發展蓬勃,數字工具和AI系統已正式投入使用,能夠智能蒐集信息,分析孩童的運動量和偏好設施,並將結果反饋給老師,幫助他們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從而營造出更好的校園環境,減輕教師負擔,豐富學生的校園體驗。
「教師的角色絕對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數字化工具應作為教育者的輔助工具優化協助處理龐大的數據和資料性工作,並適時提出建議,讓教師能夠專注於教學。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仍然是教育主動權的掌握者,具備最終的決策能力。」施俊輝指出,因此優質教育基金撥款為初中科學科提供人工智能輔助教育的初衷,正是為了降低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遇到的困難。
探索數字教育切入點 支援引入數字技術
如今,人工智能應用已經邁向各行各業,對每一個專業領域,每一個職業都帶來了新的體驗。施俊輝指出,數字教育是一項持續的工作,鼓勵學校積極探索數字教育的切入點。例如數字體育不僅能讓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體育活動,解決課時和場地的限制問題,還能借助科技的力量,使體育活動變得更加便利和有趣,有助於學生的精神健康和情紓緩。
而對於國家已成熟應用的一些數字教育技術,教育局亦樂意協助學界進行本地適應和調整,如解決繁簡體字轉換及課程設計匹配等問題。施俊輝強調,國家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已超前於西方國家,在網絡安全保障方面也表現出色,香港可以借鑑和應用這些技術,以提升本地的數字教育水平,讓香港的學校在數字教育的浪潮中,與時俱進,培養出更具競爭力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