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文藝碰擊 激發創意與興趣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1期 天水圍循道衞理小學 優秀教師 跨學科

寫作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發現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一定困難,特別是在人物形象的描寫上不夠具體。為此,洪瑩瑩老師、何小荃老師、溫馨老師及謝昂真老師以「文藝碰擊.創形帶寫展新意」為主題,結合中文科和視藝科,為五年級同學設計了一個75分鐘的創意課堂。這堂課旨在通過賞析、構思、創作和寫作四個步驟,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在視藝元素的輔助下,學生能夠將虛幻的人物形象具體呈現,並激發他們對寫作的興趣。該項目受到廣泛嘉許,團隊更榮獲2024年優秀教師選舉創新教學組獎項。

鼓勵多元答案 發揮無限創意

創意課堂以熱身活動開展,引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促進他們更投入地學習。老師們會設計不同情境,並提出一些創意問題,讓同學們進行互動。例如,當得知停課消息後,學生被問到「如果你回家繼續睡覺,醒來發現自己穿越到唐代,請以『唔好意思』為開頭進行對話」;或是「學校因緊急裝修而停課一星期,請以『哎呀』為開頭進行對話」。這些問題的答案由學生自行決定,提倡多元化的回應,鼓勵他們發揮創意。教學團隊表示:「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下,學生有很多發揮的機會,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也讓老師能夠更了解他們的思維,進而提升課堂的投入感。」

解構服裝特色 了解人物形象

在鼓勵多元答案的氛圍下,老師會先為同學解構服裝,重溫相應部分的詞語。例如展示六套各具特色的古代服裝,讓同學們分組進行學習,配對領、襟、袖、盤扣、腰帶、帔帛、下擺、袈裟等詞語,希望讓學生發現難點,並作出提問,了解到自己「已知的」與「未知的」部分,從而引發主動探索的求知精神。

繼之,老師會讓學生「眼觀手觸」,透過多感官學習,從不同視覺及觸覺感受中,想像穿著六套服裝的不同人物形象。在同學認識服裝的組成部分以及感受服裝的材質後,老師會讓同學發揮想像力,利用電子工具Classkick把服裝進行分類。

同學可以根據服裝、顏色等原則進行分類,當中沒有既定答案,讓同學「辨衣識人」,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身份地位的不同穿著配搭、服飾與材質,藉以建設中文與視藝結合的橋樑,透過服裝反映人物形象。同時,同學亦需要就分類的原則進行分享,希望他們能夠學會敢於發言、大膽假設。

結合中文篇章 呈現人物形象

是次項目亦結合中文課堂《魔瓶》的篇章,讓同學發揮想像力,並藉着創作訓練聽說能力。團隊指《魔瓶》的篇章中並未提及主角胡媚兒的年齡、身份等,只知道他是古代的街頭賣藝人,同學對他可以有很多的聯想。因此,課堂中老師會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根據「人物設定表」選取不同的布料,在服裝模型上設計出他們心目中胡媚兒消失後重現江湖時的形象,並利用具象化的人物,對衣服的布料、款式等進行反覆觀察、感受,以文字具體地描寫出胡媚兒的形象。最後作品會被放上舞台,並由各組同學分享描寫胡媚兒形象的段落,讓大家通過描述,猜一猜指的是舞台上的哪一個服裝模型作品。課堂後,同學也可以利用Padlet,在課後的時間繼續猜一猜。

團隊分享指:「同學在課堂中非常投入,表現踴躍。我們希望藉創意課堂給予他們創作和接觸新媒介的機會,使學習和知識的視野更加廣泛。例如在中文學習方面,我們發現同學在描寫人物方面有明顯的進步,通過觀察和感受服裝的過程,同學描寫時會更加細緻,更有條理,也更為精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同學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並訓練他們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此外,我們在課堂中安排了分組活動,讓他們有更多溝通與表達的機會,我們認為小朋友在這方面也有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