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教育革新教與學 發展國際人才高地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1期 張澤松博士 數字教育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教育領域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數字教育猶如一股強大的浪潮,推動着教與學模式的創新與升級,也為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國際人才開闢了嶄新途徑。香港城市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張澤松博士深耕教育與科技領域,在他的洞察中,數字教育正以多元態勢重塑高校、中小學的教學場景。數字教育的變革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教育理念的全面升級。隨着數字教育的深入發展,未來的教育將更加注重技術與人文的結合。
個人化與團體式學習並行
張澤松指出,當前數字教育在高校的推進主要集中在個人化學習和團體式學習兩個方向。人工智能和其他數字技術的出現,有助於教師更好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當學生在學習過程遇到瓶頸,或對某些概念未能透徹理解時。透過數字化技術或人工智能,可以如同一個『learning buddy』般陪伴學生,了解他們的需求,並提供相應的協助,實現個性化學習。」然而,張澤松指出學生過度依賴數字技術存在弊端,容易忽視與他人的交流與合作。
因此,在推行個人化的同時,高校也應開展團體式學習模式,改變傳統以「教師講授,學生聽書」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和知識消化。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同行者,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判斷知識與資訊的準確性。張澤松指出,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在許多學科和高校中已逐步實施,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科技打破教育界限 實現全球知識共享
數字技術現時已全面覆蓋備課、教學過程及課後學習三個主要階段。這不僅包括教師上課前的準備工作,還涵蓋上課時的互動及課後的延伸學習。例如,高校引入如DeepSeek這類線上聊天機械人,為學生提供即時的學習支持和資源獲取,提升了學習的靈活性和效率。
張澤松相信未來教育將會朝着幾個方向發展。首先,技術進步將突破語言障礙,透過耳機等設備實現即時語音翻譯,徹底改變傳統的語言教學模式,讓學生無需掌握多種語言即可進行有效交流,從而促進全球化的合作與理解。
其次,學習空間及地域的界限也將因科技的發展而逐步消融。隨着香港多間大學在中國內地建立分校,教育資源和教學理念可以跨越地理界限,讓更多學生受益。科技使得學習不再局限於本地的大學,而是能夠實現全球範圍內的知識共享,為學生提供更為多元的學習經歷。
發揮大學帶動作用 提升中小教育質量
對於中小學數字教育的發展,張澤松認為大學能夠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香港擁有約500間中學和500間小學,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大學與中小學之間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未來的課堂可以實現跨校聯動,讓同一區域的學校共同合作,進一步促進教學資源的共享和知識的累積。
大學的學術環境和資源不僅能夠提升中小學的教學質量,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多元的學習空間。隨着時代變遷,教育模式也在不斷演變,過去只有大學生或博士能夠發表研究成果,而現在高中生也能透過專題研習展示自己的作品,這顯示出學生自主學習和創作的潛力。
張澤松進一步指出,未來的教育體系需要更多理工科畢業生擔任教師角色。開放渠道,吸引有志於教育的理工科專業人才進入教學行業,能夠提升教學的專業性,還能促進不同背景教師之間的合作。跨領域協作將對整個教育界的專業支援和數字教育的推進起到積極的作用。
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迎接機遇與挑戰
數字教育的推進已不再局限於高校的論壇,全球各地均在積極發展這一領域。首先,現時全球對數字教育的支持力度顯著增強。例如,近期在武漢舉辦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吸引逾百個國家參加,專家和學者齊聚一堂,分享最佳實踐和創新理念,推動數字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其次,政府針對數字教育的發展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制定政策和指導方針,以促進數字技術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反映了當前教育政策對數字化轉型的重視。此外,政府正推動「AI for Science」的方針,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教授科學科目,將AI教學與數字教育有機結合。張澤松指出,「AI for Science」只是第一步,未來人工智能可能會擴展到語文、體育等其他學科的教學中,為未來的學習環境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正確使用科技 培養資訊素養
在當今教育環境中,數字科技的應用已經成為常態,對教學和學習的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有效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科技工具,資訊素養的培養必須成為數字教育的核心任務。資訊素養不僅涵蓋對信息的獲取和評估能力,更包括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學生的指導者,教師的角色變得尤為重要。他們不僅需要教授知識,還應引導學生慎思明辨,幫助他們識別科技的優勢與潛在風險。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信息,避免在使用科技時濫用或過度依賴,從而培養出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