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實現科技興教 培育未來創新人才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1期 林峯博士 香港教育城 數字教育要讓數字教育真正走進校園,縮小科技發展下的差異,減少科技條件和運用帶來的阻滯尤其重要。為應對相關挑戰,香港教育城配合政府制定的四層策略,以縮小數字教育資源和應用水平之間的差距。首先,「提升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不僅教授其技術應用,更培養數字公民意識,並通過AI和STEM課程激發學習興趣。其次,「加強數字教育相關的教師專業培訓」,幫助他們加強數字教育、工具和素養的應用,從而為學校設計有趣的課程,激發學生對AI和數字教學的興趣。
數字教育的現狀與挑戰
創新科技為教育改革和學習模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但同時亦需留意教育公平性。林博士指出,當前香港學校在數字教育及不同情境中的應用方法和質量存在差異,這與25年前香港教育城成立時互聯網普及初期的情況相似:一些學校因資源充足,能迅速引入最新技術,而另一些學校則因資金、師資或基礎設施的限制,進展緩慢。此外,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許多教師在接受教育時未曾接觸過AI或數字工具,導致教學實踐中出現「技能滯後」的情況。隨着數字教育延伸至家庭層面,部分家長對新技術的認知不足,也影響了數字教育的推廣工作。
配合四大核心策略 帶動數字教育發展
要讓數字教育真正走進校園,縮小科技發展下的差異,減少科技條件和運用帶來的阻滯尤其重要。為應對相關挑戰,香港教育城配合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制定的四層策略,以縮小數字教育資源和應用水平之間的差距。首先,「提升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不僅教授其技術應用,更培養數字公民意識,並通過AI和STEM課程激發學習興趣。其次,「加強數字教育相關的教師專業培訓」,幫助他們加強數字教育、工具和素養的應用,從而為學校設計有趣的課程,激發學生對AI和數字教學的興趣。
第三層策略「優化數字教育基建的配套」,重點在基礎建設,旨在有效協助業界推出相關應用系統或架構配套設備。最後,「加強與本地、內地或國際創科機構、專上院校及相關界別聯繫」,構建完整的教育科技生態系統,促進優質數字教育內容和工具的有效流通。上述四個層次相互聯繫,縮小各校在數字發展上的差異,實現均衡發展,同時兼顧不同教育階段的需求,切實推廣數字教育。
「10/20/70」培訓策略 提升數字教育能力
接納並學習新科技是一個漫長且困難的過程,要做到熟練使用的前提是必須要接受過專業且系統的培訓學習,如何提升教師學習有關數字教育工具方面的專業知識素養,在這個過程中又要如何有效推進並能夠持續發展,就成為了達成數字教育走入校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香港教育城針對教師的數字教育能力培訓,採用了系統化且多層次的支援策略。這一培訓機制基於「10/20/70」專業培訓理論,以全面提升教師運用數字教學工具的能力,內容包括10%「教師培訓」、20%「同儕交流,互相啟發」和70%「理論知識落地」。在此框架下,香港教育城推出各種內容與方法,提升教師在數字教育中的教學能力,促進香港數字教育的長遠發展。
今年7月,香港教育城將迎來重頭戲,首次整合「學與教博覽」與「人工智能國際高峰會」,升級為「數字教育週」,推動學界的數字教育氛圍。林博士表示,活動特別基於「10/20/70」專業培訓理論設計,期望透過「數字教育週」增強教師的專業交流與體驗,進而提升教育工作者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
在10%「教師培訓」方面,香港教育城提供靈活的「Go e-learning」平台,讓教師能觀看由專家和資深教師分享的影片,建立對數字教育的基礎概念、知識和參考同儕的教學方法;在20%「同儕交流,互相啟發」層面,教城7月舉行的「學與教博覽」將舉辦逾270場主題演講、研討會、教學演示等,教師親臨博覽可以與同儕直接交流,啟迪個人專業發展。
70%「理論知識落地」,則鼓勵教師參與完整的「數字教育周」活動,在7月2-4日「學與教博覽」中與同儕交流、聽專家分享,另外可即場在600個參展商中獲得最新的數字教學工具或是教學方案,協助實際應用。今年亦有不少新增的區域和節目,讓教師更易獲得想要的知識和體驗。此外,7月4-7日舉辦的「人工智能在語文及不同科目的學與教應用國際高峰會及會後工作坊系列」,邀請專家分享創科教育(包括人工智能教學應用),推動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師參與完整的「數字教育周」活動,就能理論與實踐兼容並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希望讓業界和同工了解如何有效地將數字教育落到實處。數字教育並非全新概念,而是過往IT教育的升級版。」林博士表示,通過整合業界優質工具與資源,使教師能更精確地獲取所需支援。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培訓生態系統,不僅能提升教師的數字教學能力,還能確保香港的數字教育持續發展,與時並進。
25週年旗艦活動 推動數字教育風氣
香港教育城今年喜迎25週年銀禧,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嶄新的項目,讓學生不論在數字素養、創新技能、正向思維等方向均有裨益。25週年慶祝活動以「與專家對話」的分享講座拉開序幕。首場講座於3月14日圓滿結束,主講嘉賓是香港女子劍擊奧運金牌得主江旻憓女士,她以體育運動精神為主題,分享了自己的運動生涯和成長故事。林博士希望藉此活動提升學生的抗壓能力。
在「學與教博覽」部分,除了傳統內容,活動還加入了新元素,設置了600個專業攤位和300項博覽節目,強調「個性化參與體驗」。為了滿足不同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大會設計了不同的專區和路徑,包括語文專區、STEAM專區和學生專區。同時,還設立了「Startup Zone」,匯聚本地教育科技初創企業,展示最前沿的教學創新概念。
另一重點是「人工智能國際高峰會」(AIinLT),專注於深度專業發展。7月4至5日的峰會將會有來自全球各地的教育從業員,圍繞如何在課堂運用人工智能幫助教與學進行演講和示範;7月6至7日的會後工作坊系列,教師將在實踐中學習如何在各種教育環境中有效使用人工智能。峰會更設有「技術供應商匯展」,向教師和學生介紹有助提升學習效能的技術性和數字工具。
此外,香港教育城除了全力支持教育局制訂的數字教育策略,亦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連結政府、創科界、教育界及研究機構,例如早前與四位策略伙伴簽署合作備忘錄,實踐跨界合作,建立「AI教學生態圈」,推動教育界與創新科技界深化合作,培育具國家觀念、承擔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開展「科技興教」的新篇章。
開發家長應用程式 科技延伸至家庭
過去,香港教育城主要服務的對象為學校、教師和學生,但近年來也積極關注家長群體,將數字教育延伸至家庭。林博士指出,許多家長對子女使用AI工具完成作業產生疑慮,不了解子女的課業需要。為此,今年香港教育城希望加強家長的參與,特別開發家長應用程式,透過科技幫助家長理解數字教育,建立更和諧的家庭學習環境。例如,開發「怎說好」應用程式能將家長的語句轉化為正向表達方式,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改善親子溝通。林博士解釋,現代家長雖然重視對子女的關心,但往往缺乏有效的溝通方法,而「怎說好」正好能補足這方面的空白。透過將科技融入家庭支援,數字教育得以不再僅限於校園,而是在更廣泛的教育領域中延伸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