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轉型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1期 仇恒初校長 香港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聯會委員

作為一所特殊學校的校長,我深切體會到教育工作者在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時面臨的獨特挑戰。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支援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近年,我校辦學團體聯同六間特殊學校及四間主流小學,獲得優質教育基金(QEF)資助三年的「電子學習配套計劃」——「運用大數據『教得精 學得準』,進一步發展一站式電子學習平台及教學資源,以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利用科技的力量,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開創了嶄新的學習模式。藉此機會,將分享我們的實踐經驗,重點探討如何運用科技與數據,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打造更有效的學習模式。

電子學習對特殊學生的革命性意義

在現今的教育環境中,電子學習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傳統的電子學習模式往往未能充分考慮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特殊需求,許多現成的電子學習資源缺乏針對性的設計,難以滿足這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多樣化需求。這種局限性正是我們申請「電子學習配套計劃」的初衷:開發一個能夠真正照顧特殊學生學習差異的一站式電子學習平台,透過數據分析實現「教得精、學得準」的教學理念。

電子學習對特殊學生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無可比擬的個性化潛力。計劃的核心理念「差異化教學」與「精準評估」,正是基於對特殊學生多樣性需求的深刻理解。透過科技的力量,我們能夠為不同類型的學習障礙的學生,設計專屬合適的學習方案,提供更彈性的教學方式,開發互動性強的遊戲化學習模組。這種針對性的設計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不但為老師提供更多教學工具,讓每位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真真正正可以因材施教。

數據驅動的教學革新是電子學習另一項關鍵優勢。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難以即時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困難,而我們的平台能透過持續收集和分析學習數據,實現了真正的「精準評估」。這種基於實證的教學方式,使教師能夠準確識別學生的學習瓶頸,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將有限的教學資源精準投放在最需要的領域。例如,系統的數據儀表板可以直觀顯示全班學生在各科、各個範疇學習點的掌握程度,幫助教師快速定位需要加強的教學內容。

平台功能與教學實踐的創新

為了滿足特殊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我們在平台上設計了多層次的電子教材。這些教材不僅涵蓋學科知識,還特別注重互動性與可訪問性。例如,針對讀寫困難學生,教材提供語音朗讀與圖像輔助功能;對於自閉症譜系學生,則設計結構化的學習任務與視覺化指引。此外,與主流學校在「同一框架下」的原則,教材內容緊扣課程框架,並連結學習進程架構(LPF),確保教學目標清晰明確。

由於數據驅動的教學是計劃的重要一環。我們開發了專用的數據分析平台,能夠即時收集並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透過儀表板功能,教師可以快速掌握全班或個別學生的學習進度,識別常見的學習難點,並根據數據調整教學重點。這種即時反饋機制,不僅提升了教學效率,也讓評估更加科學化與個性化。

計劃成效與專業反思

自計劃實施以來,我們觀察到多方面的正面影響。首先,學生的學習動機明顯提升,尤其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對電子學習平台的接受度很高,他們能夠透過適合自己的方式參與學習,減少了挫敗感。其次,教師的教學效能亦有所改善,數據分析工具幫助他們更精準地識別學生的需求,從而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支援。

然而,計劃的推行過程中也遇到一些挑戰。例如,部分教師初期對新科技的適應需時,需要通過培訓與實踐逐步掌握平台功能。此外,數據隱私與安全性亦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我們必須確保所有學習數據的處理符合相關的法規要求。

邁向包容的教育未來

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們深知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發揮潛能的機會。QEF電子學習配套計劃的初步成果,讓我們更加堅信科技與教育結合所能創造的改變力量。展望未來,我們將以三個核心方向持續深化這項計劃的影響力:技術優化、資源共享、專業發展,務求進一步強化「教得精、學得準」的計劃初衷。

教育創新的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在推廣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技術適應、資源分配等各種挑戰。但每當看到學生透過我們的平台取得進步時,這些困難都變得微不足道,這種轉變正是驅使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正如非洲諺語所說:「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力量。」讓我們攜手共建這個支持特殊學生的「教育村莊」,為他們開創更包容、更充滿希望的學習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