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為槳 文化為帆 領航開拓教育新時代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校長專訪 教育專業41期 黃國強校長 長洲官立中學

當科技與教育深度交融,當創新思維碰撞育人初心,教育將被重新定義。長洲官立中學黃國強校長深耕IT領域,以代碼編織知識網絡,於去年9月接任校長一職,開啟教育領航新征程。在數位化轉型加速的教育時代,他將如何以科技為筆,書寫獨特的教育篇章?本期新校長對談,邀您一同走進長洲官立中學,聆聽黃校長以IT視角勾勒的教育藍圖,探索科技與人文交織下的育人之道。

Iris:「作為擁有深厚IT教學背景的教育管理者,積累了豐富的數碼化管理與團隊協作經驗,在接任長洲官立中學新校長後,如何具體融入學校的整體發展戰略?尤其是在師資培訓體系建設、課程創新優化,以及校務運營效能提升等方面?」

黃國強校長:積極探索新技術 融入教育者溫度

回顧過往的教育經歷,對資訊科技早有涉獵,並在多所學校從小做起,到如今擔任校長一職,每一段經歷都讓我收穫滿滿。在不同學校崗位上,有機會負責學生發展、教務管理等多個職務,深入參與學生成長和學業提升的過程。曾有校長分享,即使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也不必時刻彰顯自我,而是要真心希望同事和學生超越自己,這句話一直銘記於心。

資訊科技和數據驅動在教育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就長洲官中而言,同事們善於利用各類數據調整教學策略。例如,依據初中學生的學習數據,調整高中應對公開考試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深度;參考考評局的數據報告以及校本試題的答題情況,對教學進度和內容進行適當調整。疫情雖然過去,但我們仍在關注後疫情時代學生和家長的感受與需求,並據此調整教學內容和重點。

除了傳統的數據應用,我也積極探索新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早前,我組織同事嘗試了不同的AI應用平台,同時也讓中六學生在應考公開試前體驗這些新工具,反饋效果良好。這些嘗試讓我深刻體會到,無論是數碼化工具,還是人工智能,本身或許是冰冷的,但只要融入教育者的關懷與溫情,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作為空降校長,深知融入團隊的重要性。為了讓老師們感受到我的工作熱情和誠意,會主動與他們溝通,明確告知學校的方針和關注事項。我也向同事們詳細介紹了各項措施,並希望在本學年就能看到這些措施為學生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好好把握當下,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

Iris:「據悉,您剛上任校長時即面臨學校的公關危機。作為新任領導者,如何迅速調動過往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構建全方位應對策略?在處理危機過程中,既要兼顧信息透明度與隱私權保護,又需協調家校間的有效溝通及維護良好公眾關係,可否分享具體歷程?」

黃國強校長:妥善處理危機 溝通化解難題

新到任時,能夠參與危機處理工作,對我而言是一次難得的經歷。在這個過程中,過往不同校長的經驗分享,以及同事間協作的寶貴經驗,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危機處理的首要關鍵在於處事處人,我所在的學校團隊十分優秀,一直以來都在開展正確且有效的工作。作為官立學校,我們嚴格遵循既定指引,在分區或其他相關部門的協助下,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我們清晰地梳理需要處理的信息,明確行動方向,即使當時正值假期,無法與大部分家長面對面交流,我們也會通過多種渠道及時傳達。學校網頁、學習平台、即時通訊工具等,都成為了傳遞信息的有效途徑。而對於一些重要事項,我們選擇面對面溝通,確保信息準確無誤、解釋清楚明白。

這次危機處理的經歷,深刻感受到同事們對學校的一片赤誠之心。部分同事在事件發生時可能身在外地旅遊,卻能立刻投入工作。這也讓我意識到,危機處理必須講究步驟,尤其是涉及信息科技相關的危機,分析和解決都刻不容緩。但同時,事情並不能操之過急,需要按部就班。最終,家長們對處理結果的反饋十分積極。在與家長會面,或是在社區與街坊交流時,大家都表達了對學校的信任,相信學校有能力保障學生的學習與校園生活,這也讓學生們對學校重拾信心。

學校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許多家庭幾代人都在此求學,這種長久以來建立的信任值得我們用心維護和傳承。這次危機處理的經歷也讓我明白,最關鍵的是要全面了解情況,再向相關持份者進行詳細交代,清晰闡述學校立場和事件發展進程,如此更有利於冷靜分析問題,也能為其他老師提供借鑒經驗。全校上下一心共同參與危機處理,才能讓家長和學生重獲信心,最終妥善解決危機,為事件畫上圓滿句號 。

Iris:「從副校長到校長,這一角色轉換過程中,您認為最具挑戰的環節體現在哪裡?在未來推動學校發展的進程中,您計劃怎樣保留和提升過往行之有效的團隊協作模式,並結合新職位賦予的職責,帶領長洲官立中學在教育創新實踐與社群信任構建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黃國強校長:秉持以人為本 共謀教育發展

教育局提供了豐富的培訓資源,各式各樣的課程讓我收穫頗豐,從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在以往的工作中,歷任校長也十分注重對副校長的栽培,他們毫無保留地分享管理經驗,並給予副校長們充分的實踐機會,讓我們明白如何做好副校長,以及未來若擔任校長職位,該如何謀篇布局。這些前輩們分享的點點滴滴,都成為了我工作中的實用小貼士。

在擔任副校長期間,我便意識到與同事建立良好聯繫的重要性。初來乍到時,彼此間對能力和工作風格都不甚了解。而我會盡可能了解同事的工作經歷,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和過人之處,從而更好地與他們合作。當年作為中層管理者時,也曾得到副校長和校長的支持,獲得了充分發揮能力、利用資源服務學生的機會,如今也希望能沿着這個方向,協助同事專業成長。若發現同事有想法、有能力,但尚未完全發揮潛力,會適時給予提示和引導。

升任校長後,亦對副校長的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尊重副校長的職權,重要事項一定讓他們知情,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二是當有同事直接向我反映情況時,會引導他們先與副校長溝通,確保副校長了解整個決策流程。校長決策絕非一言堂,我樂於傾聽各方意見,但大家都需基於全局考慮,以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特別是在官立學校,有着嚴謹的工作流程和組織架構,必須嚴格遵循,不能因個人想法而隨意跳過必要環節。

如今擔任校長,權力越大,責任也越重。我深知時間寶貴,「只爭朝夕」不僅是我的工作心態,更是行動指南。珍惜在這座小島上工作的每一刻,希望在能力範圍內,盡力做好每一件事。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限制和阻力,如何將阻力轉化為助力,是我面臨的一大挑戰,也是經常與師生們探討的話題。本學年,我亦將繼續推進各項工作,不斷改進、優化,為學校的發展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