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國學文化傳承 開啓武藝教育新篇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41期 武藝教育 馮燊均國學基金會 黃宇帆

5月8日上午,由馮燊均國學基金會主辦、中國武術國際學院承辦的「五學並舉」之武藝校園計劃《校園武藝教材》於饒宗頤文化館演藝廳舉辦新書發佈會。活動在過去兩年多在香港中小學實踐的歷史回顧及充滿活力的宣傳片中拉開帷幕。讓與會者進一步認識和深化「武藝校園計劃」的初衷和成果——推廣武藝文化,弘揚四維八德,增強學生體質,涵養學生品德,推動國民教育,促進文化自信。逾百位教育界、武術界、文化界人士及先導學校教師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歷史時刻,共同探索武藝文化在校園中的傳承與創新。

推進「武藝校園」常態化發展

「武藝校園計劃」在香港推動兩年半以來,在香港得到中小學校積極回應,共64所中小學報名為計劃的先導學校,培訓了超過2,000名老師,逾40,000名中小學生練習計劃設計的集體武藝操,超過2,000名學生參加計劃為學校提供的興趣班,學習計劃為進校園專門設計的五形拳、太極拳、刀術、棍術和劍術。

在這實踐基礎上,計劃的主辦方和承辦方正式推出首部「結合傳統武術精髓與現代教育理念」的系統化武藝教材。這標誌着傳統武術教育融入現代課程體系的重要突破,「武藝校園計劃」進一步向縱深發展,以武藝為載體,深化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與認同,通過教材推進香港「武藝校園」常態化發展,也是校園武藝教育邁向普及化、科學化、教材化的里程碑。

香港立法會議員(教育界)朱國強議員致辭表示:「馮燊均國學基金會多年來積極推廣中華文化,成果豐碩,深受教育界支持及欣賞。基金會出版《校園武藝教材》,詳列武藝操、五形拳、太極拳、棍術、刀術、劍術的詳細教學方案,有助前線教師與教練教授學生武藝技巧,弘揚中華文化。」

馮燊均國學基金會主席、香港教育大學榮譽院士鮑俊萍女士致開幕辭時強調:「基金會成立以來,傳承文化,賡續慧命,提出『五學並舉』主張(即:經典、歷史人物、禮儀、武藝、書法),祈望作為國學之入門,國民教育之基石。《校園武藝教材》的出版,是踐行本基金會主張『五學並舉』理念的關鍵一步,旨在通過武藝教育培養青少年的自律、自強、堅毅與團隊精神。」

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香港中華國術總會主席馬廉禎教授致辭表示:「今天得益於馮燊均國學基金會的鼎力支持,傳統武術可以在香港眾多的中小學落地得到推廣,而且還通過黃宇帆先生的努力,編訂付梓,集結成冊,可以說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顧問、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凌友詩博士指出:「為了讓中華民族下一代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武藝的熏陶,武藝教育必從學校武藝操開始,以便於讓學生人人參與武藝學習和鍛煉。這套教材將傳統武術與中華禮儀、道德等文化相結合,正是對國家『文化自信』戰略的創新實踐,亦為武藝教育、德育教育提供了創新範本。」

中國武術國際學院院長、「五學並舉」之武藝校園計劃總監黃宇帆院長作為《校園武藝教材》作者,致辭表示:「教材編寫融合自己20多年的武術教育經驗,並吸取傳統,又不斷創新,思考如何讓教材既能滿足初學者,快速掌握動作要領,又可以幫助老師學生規範和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夠理解武術背後的文化內涵。確保武術內容選擇、動作編排等,可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

他特別強調,馮燊均國學基金會給予的鼎力支持,讓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得以順利完成。正是基金會「致力於國學教育的使命和擔當,復興民族文化與教育暢旺的宏願」,給予了更大的動力源泉。同時對教材編寫過程中,給予寶貴意見的教育界專家、武術界名師、心理學界及傳播界專家等表示感謝。

新書發佈會圓滿成功 推進校園武藝文化發展

發佈會高潮環節中,基金會向64所先導學校代表贈送了教材套裝新書,共同分享實踐成果。主辦方表示,下一步將推動教材進入公共圖書館及各大書店,方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及更多學校老師學生,一起學習和推廣優秀的中國武藝文化。

發布會結束後,進入《校園武藝教材》現場簽書環節,很多到來的嘉賓及觀眾現場排起長龍,請作者黃宇帆院長新書簽名合影,充分展示了大家對新書教材的認可和支持,並將進一步促進校園武術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共同推進校園武藝文化發展。新書發佈會活動在充滿文化祥和的氛圍中圓滿落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