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養陽 疏肝健脾

文: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中醫 保健 李逸姍

【《教育專業》月刊】香港的春天溫暖潮濕,但又乍暖還寒,感冒、過敏性疾病、胃腸不適、頭痛頭暈、心煩失眠等都非常多見,適逢教務繁重、休息不足的時期,尤其令人困擾。

適度升陽 行氣化濕

春季的特點從中醫角度可概括為主陽主升、主風和主肝。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亦隨之上升發散,新陳代謝更為旺盛。香港屬嶺南地區,濕熱之氣偏盛,濕氣性質黏滯纏綿重著,容易抑壓和阻塞陽氣,正常的水液代謝受阻停滯,久之便會變成寒濕、濕熱困於體內,加上陽氣不足,便會出現困倦頭重、周身酸痛等「春困」的表現。

食療中常用黃蓍(北蓍)、黨參溫補陽氣,用薑蔥蒜芫發散陽氣,濕氣太重時可配合健脾食療,例如清補涼、山藥(淮山)粥等。陽氣升發太過則易頭痛頭暈、心煩易怒,甚至影響血壓升高,可食用清熱生津的馬蹄、蓮藕、蕃茄等,和飲用下文疏肝養血的花茶。

養護陽氣 抵禦風邪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善走竄變化,春季風氣當令,風邪侵襲肺部咽喉和皮毛體表,易引起感冒咳嗽、皮膚敏感,如兼夾寒濕或濕熱不但更難痊癒,而且經常伴隨胃腸不適,過敏性疾病如鼻敏感、哮喘、濕疹等,春季都特別易發作。因此中醫十分注重春天陽氣、肝氣的適度宣發,讓氣血攜營養順利滋養全身,正氣在外防衛,軀散風寒濕熱等邪氣。為了保護體內陽氣,平日應避免冒雨當風,尤其注意頸肩背部保暖,薄衣多層,常備頸巾或有帽的外套,不時飲用溫水。初起感冒如見怕冷鼻塞、鼻涕小便偏透明,可用紫蘇葉、生薑各6克沸水沖泡飲用;如見怕熱咽痛、鼻涕小便偏黃,則可用薄荷3克,菊花、桑葉各6克泡服。

疏肝養血 健脾化濕

肝主疏泄,負責疏通、推動人體的氣血,脾主運化,負責飲食的消化吸收,肝脾調和則氣血充足而運行順暢。春季本來肝氣旺盛,易肝強脾弱,特別是生活節奏緊張、長時間坐在辦公室、飲食不定時節制的人,脾胃更易受傷,春季便易肝鬱化熱、脾虛濕困。肝氣鬱熱不暢,出現頭痛易怒、口乾苦、目赤澀、胃口差、大便不暢的表現,宜疏肝解鬱,滋陰養血,可用玫瑰花、菊花各6克,麥冬、枸杞、桑椹各5至10克,泡茶飲用。

平日應少食寒涼生冷、油膩煎炸和過甜黏硬的食物,以免滯礙脾胃,適時開抽濕機和曬太陽,可用茯苓(雲苓)、白朮各15克,以3碗水煲30分鐘飲用,散寒和胃可加生薑2片、陳皮1片。

結語

中醫視人與自然為一個整體,季節氣候和居住環境都會影響個人健康,春季季節特點與常見疾病的治病原則、養生方法息息相關;透過了解春季特點和注意事項,適當地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便可盡量避免身體不適和改善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