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準備(一) 了解出路 拆解迷思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DSE 放榜 方翠儀校長 路德會呂祥光中學 王明輝老師 選科 升學五萬多名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考生,將於7月10日放榜日接獲成績單。同學事前須作好萬全準備,按自己志願規劃未來,選擇升學或就業,除了需審視學習生涯中的強弱項和興趣,更要掌握學系最新動向。同學在預備選科時,面對不少放榜迷思,難免造成心理負擔,造成壓力。今期DSE放榜專題由方翠儀校長和王明輝老師,帶大家做好放榜準備,迎接挑戰。
方翠儀校長:
學習反思 有助安排出路
2019年中學文憑考試(DSE)成績將於7月10日發放,距離放榜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應屆考生心情忐忑不定是可以理解的。自從中學制度改變後,文憑考試對學生前路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但隨着社會不斷發展及變化,教育方向已不只着重知識傳授,由近年教育局鼓勵學校推動自主學習、電子學習,提供多元學習機會,讓學生有不同的其他學習經歷等,可見中學六年制改革後更為重視培育學生的不同學習技能,以及建立學生正面的學習態度。
有見及此,應屆DSE考生在放榜前,可以花一點時間回顧在中學學習中,從不同的學習活動對自己的性向、興趣、強弱項等認識。同學可能會發現,自己於小組學習表現較為投入,喜歡與人協作;又或是同學在學習活動中,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自信及組織策劃能力等。我相信這種學習反思,有利於同學在放榜後作出更適合自己的出路安排。
掌握課程最新動向
另一方面,同學若計劃在畢業後繼續升學,宜於放榜前再仔細瀏覽不同大專院校的收生情況,進一步了解自己有興趣報讀的課程的最新動向。從以往的經驗得知,同學如果能先就DSE成績作最高及最低的預估,然後按照課程收生要求作多個計劃,放榜的成績無論是「超乎想像」或是「未如理想」,同學已經制定多種策略,作好準備。
隨着放榜日子愈近,媒體都會有不同的相關報導,同學應抱持開放的態度,嘗試了解多元出路,就好像近日政務司司長於網誌提及的職專教育升學,同學可花時間探索了解,既豐富自己對多元出路的認識,亦有助日後職涯規劃。
注意緩解心理壓力
除了以上對升學出路的準備外,同學要多加留意自己的心理狀況:有否心情緊張以至常常失眠、會否擔心面對家人而感到很大壓力等。放榜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心情緊張是可理解的,鼓勵同學不要獨自面對,這樣只會容易鑽牛角尖,將放榜成績看得太大。同學宜與信任的老師朋友保持聯絡溝通,相約吃飯做運動,既可分散注意力,亦有助保持心情輕鬆。若有情緒困擾,要與人分享,尋求支援。坊間有很多機構設有放榜輔導熱線,幫助有需要的同學,放榜前一日亦宜早一點休息,按需要安排家人朋友陪伴。
人生的路途中的確有不少的十字路口,同學只要抱着正面的態度面對,勇於接受挑戰,前路必會美好的。
王明輝老師:
放榜選科的迷思
尚餘不足一個月,就到了DSE放榜大日子﹗在高舉「命運自主」的年代,各位即將放榜的考生,對將來又有甚麼想法?同學又打算怎樣面對即將收到的成績單和JUPAS排位?趁還有接近一個月的時間,大家不妨花點時間,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以及對將來的一些看法和價值觀。
讓我們從一些常見的掙扎和迷思開始說起:
升讀大學一定要入讀「三大」?
大家常說的三大,是指中大、港大和科大。能稱得上「三大」,固然有他們優勝之處,在此不贅。但如果因此而認為三大全方位比其他大學優越,恐怕是以偏概全。過去我見過學生為了入讀三大,選讀自己興趣一般的科目,也不願選擇自己非常心儀,但並不屬於三大的學系。幸運的同學有機會調整自己的心態,然後慢慢適應,不幸的只能痛苦地忍受四年折磨,這是否值得?
如果選校決定考慮到個別學系的師資、資源、學習模式等因素,可以歸為理性判斷;但如果單純因為介意升讀的大學是否有「三大」銜頭,正如擇偶時只以貌取人,忽略內在性格特質以及自己的期望,最後可能做錯決定。事實上,每間大學均有其課程和教學的風格,有些重理論、有些重應用;每間院校亦有其較有名氣或資源較好的學系,盲目順應「三大」的標籤,可能令同學錯過更好的選擇。曾經有同學向我反映:「當年沒有入讀「三大」難免失落,沒想到現在就讀的院校有更多海外交流的機會,而且設有不少獎學金獎勵。」
因此,同學如果已有明確的興趣和志願,不妨按此具體了解和比對一下哪間院校提供的課程、學與教風格以及畢業後出路,升讀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系,然後善用這四年時間去鍛鍊自己;萬一無法入讀自己心儀的,焉知非福?發掘各院校的優勢,說不定有意外驚喜﹗
以職業前景判斷學系價值?
不時會聽到學生形容一些科目為「揸兜科」, 意指這些科是沒有出路,畢業注定失業,除非有兩袖清風的打算,否則敬而遠之。
簡單而言,有些科目訓練「專才」,有些則培養「通才」。前者強調在專業領域的專業知識,但未必能在其他領域中應用,往往連繫專業人士的出路;後者予人感覺不專業,但所獲取的技能、思維和視野卻能在不同環境或職業範疇中應用,反而在職業選擇上多點彈性和靈活度。例如一個社會科學系的畢業生,對社會變化的觸覺更敏銳,可以在學術界、政界、商界、教育界等發揮所長,出路多元化。因此,專才和通才一樣有市場有前途,重點是把握同學未來的時間,將自己發展成獨當一面、有個人優勝之處的人才,才能真正提升同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更深一層,大學究竟是職業訓練所,還是年輕人按個人特質進一步發展自我的地方?當然,兩者並非必然衝突,但只以職業前景去判斷學系的價值,除了過於功利,亦可能扼殺同學真正發展自己志趣和潛能的可能。將來應該是由同學一雙手去創造,而非規定跟隨既定的路線去走。請大家放下對「神科」的盲目追捧,讓我們的年輕人選擇真正適合他們的前路﹗
人生只活一次,每個人都可以有他們精彩的故事,為何我們只用一套公式去限定年輕人的一生呢?
欲發表有關主題故事的討論,可點擊https://qrgo.page.link/pTAZn連結至香港討論區相關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