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2年11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香港仔工業學校 - 2022年11月
寄宿計劃連繫學校教育 糅合創科實踐帶動多元發展
1935年創校至今,香港仔工業學校致力為學生提供具有天主教慈幼會特色的全人教育,協助學生均衡發展,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作為少數附有寄宿計劃的文法中學,學生更能獲得全面的課後學習及成長支援,建立自主學習精神。學校透過多元化且全面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及經歷,開拓學生的視野,協助學生裝備自己,發展自身潛能,將來成為能貢獻社會的人才。
優化校本STEAM教育 發揮學生無盡可能
社會科技日益發展,世界各地的技術及創新產業都面臨快速增長,學校深諳未來科學思維將駕馭生活,因此近年持續推展STEM教育,更融入藝術元素發展成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教育,特別設計初中校本STEAM課程,補充不同學科間的隔閡,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與動手實踐的能力。以中一級為例,學生在能量轉換課題上會學習製作震子機械人,藉此了解能量的各種型態。與此同時,學生亦會應用不同的設計軟件進行創作,靈活運用跨領域的知識。沈校長表示:「在上學年起,學校嘗試把STEAM課程推展至高中,於中四級加入STEAM學習體驗活動,推行AI課程,讓學生掌握技術理論並實踐應用,豐富學習經歴。」此外,學生更可進一步考取獲全球AI業界認可的Microsoft AI-900人工智能證書,以助同學將來投身人工智能及機械人工程技術行業,為成為工程師、人工智能程式編程員,奠下基石。
除了優化課程,學校亦投放大量的資源設立「創意科研教室 InnoTech Lab」、「STEM發展中心」、「IT創新研習室」、「數碼多元教室」、「多媒體學習室」等,設置多台3D打印機、鐳射切割機、虛擬實景(VR)裝置,以及全港中學首台的等離子金屬切割機等,以先進的設備及理想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發揮創意解難、探究及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習效能。「STEM講求『邊做邊學』,因此我們透過提升硬件配套,鼓勵實踐創意,培養探索及研究精神,塑造充滿好奇心的終身學習者。」
在學校悉心的栽培下,不少學生在本地及國際性創科比賽中均名列前茅,除了「2021 Robofest機械人大賽」、「RoboMaster機甲大師挑戰賽 2021」、「國際青少年創科奧林匹克大賽」等獲頒多項殊榮,更四年三度於國際著名的「創意思維大賽」中奪得代表香港參加世界賽的資格,本年度亦勇奪「第六屆國際URC發明賽」冠軍,代表香港到日本出戰國際發明賽,成績斐然。
寄宿計劃 全面關顧成長需要
有見於社會對寄宿教育有殷切需求,學校早於2012年重新開辦寄宿部。「寄宿不單單為學生提供住宿,更透過提供有序的日常作息生活及配套,例如早晚禱的『小故事大道理』、星級學習計劃、補習提升計劃、陪伴成長計劃等等,支援學生各方面的需要。」沈校長指出寄宿生活強調「學讀書」、「學做人」,使學生能更專注於學習和個人成長發展。
「學讀書」
在宿舍編訂的日常作息時間表裏,每天晚上均設有兩段自修溫習時間。宿生在該時段能夠溫習及完成功課,有需要時宿舍導師更可以給予即時指導,強化學習質量。沈校長笑言:「在融洽有序的學習環境下,留宿學生的成績自然有所提升,崇尚學習的氛圍亦日趨濃厚。除了高中學生會主動申請延長自修時間外,更帶動初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一同延長自修時間。」考慮到高中宿生需要更彈性的日常作息時間,學校增設第三個舍堂「鳴道堂」,讓他們能夠有更大的空間自行規劃溫習時間。
努力不懈 考獲佳績
學校重視學生成績,積極推行星級學習計劃、尖子摘星計劃等。憑藉學生不懈的努力,多位學生於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獲傑出成績:
胡宗霖同學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
莊雄斌同學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
陳天朗同學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
袁浩成同學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
黎俊良同學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吳國柱同學 (浸會大學商學院)
「學做人」
校內宿生來自不同背景,彼此間如同兄弟般朝夕相對,因此他們需要學習與他人相處及合作,強調團體協作。如在用膳安排上,宿生需要輪流預備餐具及分派膳食;餐後亦需要分擔洗碗等清潔工作,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而且高中學生更會主動帶領學弟,無形中建立領導才能及責任感。
沈校長續指:「我們希望為學生提供規律及均衡的寄宿生活,發掘和拓展興趣,同時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達至全人發展。」
另一方面,沒有寄宿的學生可以參加每天至傍晚6時半的「初中課後培育」。在導師的指導下,先完成家課及温習,然後一同參與團體的活動,以神父和師長的訓勉作為一天學習的總結。此外,學校定期舉行大型集體活動,如旅行、燒烤或宿營等活動,給予所有學生一起經歷多元成長的機會。
多樣課外活動 創造發揮舞台
在學習以外,學校亦重視發掘學生的多元潛能。學校開設超過60項課外活動,以滿足學生的多元發展需要。每天放學後,宿生可以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除一般學術和制服團隊,學生更能參與雜耍、香工IPSC槍研會、無人機學會等活動,培養多元興趣。由於學校安排各種多姿多采的課外活動和比賽,又有師生相伴,因此,學生更願意把時間投放在團體活動上,啟發獨特潛能。
「在體育課,我們特別着重長跑及划艇訓練,如沿鴨脷洲大橋進行長跑訓練,鍛鍊學生的堅毅精神。」在學校大力支持下,學生在各項比賽中均表現優異,更有學生獲選成為三項鐵人香港代表隊。而且,在國際獅子會的資助下,學校得以設立體適能訓練中心,為學校提供專業訓練器材,提升體育表現。
學校同樣重視學生的藝術發展,設有「香工Studio」數碼錄音室,讓喜歡音樂的學生能夠盡情練習、錄音,甚至是創作歌曲,推動青年音樂發展。沈校長表示:「很多學生本身極具潛質,如以往曾經有學生首次參與STEM相關比賽,便已經奪得多個獎項,甚至獲得全場總亞軍。在剛舉辦的『我和我的祖國郵票設計比賽』中,校內學生在超過5,000份參賽作品中榮獲冠軍、季軍及三個優異獎 。當他們知道自己的成績時都不期然地說了句『原來我都很厲害。』可見我們只要給予學生適切的幫助及展現的平台,他們自然能夠找到自己的亮點,從過程中覓得學習的樂趣。」
肯定學生成就 強調同儕間正向思維
隨着學校逐步完善各項校本政策,學生在學術及活動方面漸見成績。有見及此,學校期望將關注重點轉移,在繼續推動學生參與各式各樣活動的同時,肯定他們的成就。「有別於以往只是在早會時頒發獎狀,我們計劃於學校不同的角落展示他們的成就。」沈校長認為對獲獎學生而言,展示能帶來鼓勵及滿足;而對於其他學生而言,展示亦能給予他們努力的目標與方向。學生之間的正向影響更有助推動他們精益求精,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