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年12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東華三院李潤田紀念中學 - 2024年12月
國際化英語學習環境 配合社會發展 規劃多元出路
東華三院李潤田紀念中學近年採取了不同的英語增強措施,以提升學生的英文書寫和口語溝通能力,幫助他們發掘個人天賦強項、盡展所長。現時學校聘請了兩位外籍英語老師,務求在學與教以外,提供更多課堂外的活動讓學生參與,提升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自信心和應用能力。同時,作為東華三院屬下唯一的港島區中學,曾詠珊校長靈活整合教育資源,學校的英語教育不僅注重語言能力的提升,還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實踐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學業和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外籍英語教師「文武結合」 全方位活學活用英語
學校致力幫助學生全方位活學活用英語,為了兼顧不同程度的學生需要,學校安排兩位外籍老師以「文武結合」的方式,推行不同的課程和活動,藉着創建互動學習環境,讓他們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將英語知識融會貫通,以求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更有自信和競爭力。
在「文」的方面,學校開設英文增潤班,由外籍老師負責設計課程內容,安排同學在放學後進行補課。課程貼合學生的需要,無論是英文能力較弱或新來港未適應本港課程的學生,還是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都有相應的「補底」或「拔尖」課程。由於新生來自不同的小學,不同的學習背景導致他們的英文能力參差,為了幫助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學校從初中開始便會為他們提供課後輔導,為學生打好基礎,減輕他們的學業壓力,逐步提升學生的英文成績。
本年度學校亦增潤了課程內容,從以往的四個課題增至現時的六個,增幅高達百分之五十,通過增加課題讓學生提升英文知識上的寬度,再逐漸由淺入深,同時課題內容亦有所改動,現時的內容會更貼合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樂趣。增潤班的課程方向有別於平時的課堂,外籍老師致力將知識以更活潑和生動的方式呈現,而不是一味跟隨課程大綱,期望學生能夠脫離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活用英語。
至於「武」方面,學校積極推動「從運動學習英語(English in sports)」的策略,安排校內另一位擅長體育的外籍老師擔任羽毛球班的負責老師。在參與課外活動時,學生會更願意使用英語與外籍老師溝通,通過興趣訓練他們的英文口語溝通能力。此外,學校與外籍老師會舉辦各種與體育相關的英語活動,例如邀請國際級的網球精英選手晏紫和艾姬莉到校分享,在增廣見聞的同時,亦增加了學生在課堂以外使用英語的機會,加強學習興趣。
營造英語學習氛圍 促進同儕交流互動
學校招生多元化,吸引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學生入讀,營造豐富的英語學習環境。通過同輩溝通,帶動校園整體的英語學習氛圍。非華語學生的英文水平普遍優於中文,本地學生在與他們交流時,使用英語的情況自然而然地增加。通過日常交流,本地學生和非華語學生能互相影響,培養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校內的英文學會幹事由學生擔任,他們亦願意主動在校園裡進行全英語溝通,可見本地學生對英文的興趣日漸增加。在本地學生英文能力提升的同時,非華語學生亦可以提高他們的中文水平,從而加強非華語學生對學校乃至香港的歸屬感,融入校園和社會。學校的教職員相信,開心的學習經歷最為重要,良好的學習氣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也能使學生更願意學習。
全面發展兩文三語 校外考試屢創佳績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兩文三語能力,對於不同情況和程度的學生,教學團隊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鼓勵他們。對於中文能力較弱的非華語學生,學校會推薦他們參與其他考試,例如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既可以幫助他們訓練與中文相關的考試技巧,亦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對於本地學生,學校也會鼓勵他們參與國際英語水平測試(IELTS),本年度學校安排了部分中五學生參與IELTS,當中一名學生考獲8分的佳績(滿分為9分),三名學生亦考得7.5的高分,提前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作好準備。同時,學校亦會關注並協助學習能力稍遜的學生,並主動投放資源給予尖子學生參與校外考試,務求照顧到所有學生的需要,幫助他們未來發展。
促進家校合作 齊伴學生成長
近年,隨着學校生源上的轉變,來自中產家庭的學生人數因而有所增加,最顯著的改變是家長和學校的關係和合作變得更為緊密。中產家庭擁有較高的社經地位,其社會背景和資源相對優越,更多家長有條件和願意支持子女參與課外活動。當學生在課外活動上踴躍參與和屢創佳績時,反映學校的教育成效顯著,從而吸引更多家長和學生選擇入讀,也讓家長對學校予以更多信任,形成良性循環。
家校合作是學生成長和進步不可缺少的一環,家長的支持和鼓勵會為子女帶來正面的影響。以香港學校朗誦節為例,校內每年都有不少學生會參與該比賽,然而受時間和場地條件所限,負責老師難以帶隊接送每個學生。當老師向家長說明情況後,家長都表示理解並願意帶子女到場參與比賽,分擔老師的工作,以實際行動支持學校和子女的學習,體現了他們對學校的信任及認同。
此外,學校積極與家長建立緊密的家校合作關係,通過家教會或「陽光電話」等措施,加強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繫和溝通,為學生在學業和成長上提供適時及適切的支援和輔導。同時,學校亦會為新生及內地生組織針對性的家長會,讓家長更了解校園環境和教學方針,通過家校的相互配合,以便教職員為有需要的學生進行支援。
配合政策及全球趨勢 為學生規劃多元出路
為緊貼社會變化和全球趨勢,學校根據學生和家長的需要,調整教學及活動方針。隨着新來港的學童人數增加,近年學校的內地生人數亦有所提升。為了協助新來港的學生適應本港的課程和教育制度,老師們互相合作,運用專業知識,提供適時和適切的支援。
學校積極聆聽家長的意見,支援他們的需要。曾校長表示:「由於內地生的人數增加,加上近年香港的教育制度與內地逐漸接軌,家長考慮子女的升學出路時,不再跟以往一樣局限於本地及海外升學,愈來愈多學生和家長有意到內地升學。有見及此,學校適時更新相關的升學資訊,快速應變以迎合社會變化和需要,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升學建議和指導。」
此外,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及,本港將投放更多資源發展體育產業,在教育上亦會推動課程改革,調整體育科的比重。學校此前所推行及發展的「從運動學習英語」策略,恰好呼應《施政報告》的政策,既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外活動培養對英語的興趣,寓學習於娛樂,同時又貼合政策及國家發展。香港乃至全球的運動產業日漸蓬勃,發展運動產業可說是大勢所趨。學生在體育方向發展,不僅能夠迎合全球未來的需求,還能開啟多元的職業出路。體育活動本身具有高互動性和社交性,這使得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然地鍛鍊英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