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前幕後到台上台下 以數碼科技促進粵劇可持續發展

文: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梁寶華教授 教育專業第20期 從台前幕後到台上台下 以數碼科技促進粵劇可持續發展 粵劇可持續發展

  粵劇早在 2009 年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促進粵劇在保育及傳承方面的發展,培養年青一代對粵劇藝術的興趣和欣賞能力,香港教育大學在 2018 年成立「粵劇傳承研究中心」。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梁寶華教授帶領團隊有系統地研究粵劇,並利用嶄新的數碼科技推動粵劇可持續發展,以及由粵劇藝術家和學校組成網絡,將粵劇文化及知識轉移,使這珍貴的傳統文化得以薪火相傳。

融合VR科技 沉浸式粵劇體驗
  「讓粵劇文化得以傳承正是要讓它可持續發展,澤承前賢心血的同時,也要融入時代的發展。」梁教授對於粵劇的傳承有着非常清晰的概念,不僅縱向讓粵劇能夠一直在香港發展,更在橫向層面上希望培養社會各階層對粵劇的鑒賞能力。
  「有研究顯示,孩子從小開始接觸粵劇,他們對粵劇的接受程度會有所提升,但是現今鮮有家庭主動帶孩子欣賞粵劇,因此我們希望利用學校課時宣傳粵劇。」團隊推行「粵劇虛擬實境計劃」,以虛擬實境(VR)技術,配合 360 度鏡頭拍攝不同的經典粵劇片段,以沉浸式的體驗,加強學生的投入感,讓中、小學生以主角的第一身及舞台中央的視點體驗粵劇,提升他們對粵劇的興趣。「我們特別讓影片以第一身的視角錄製,畢竟學生作為觀眾,欣賞粵劇的機會比在台上擔任粵劇演員的機會一定更多。而且在舞台中央的視點,學生能夠近距離了解粵劇文化,如演員的化妝和戲服、舞台的設計等,增加趣味性。」梁教授坦言以 VR 影片作為輔助教材,學生有置身劇中的臨場感,為他們建立良好的觀看經驗,吸引他們日後主動入場觀看。
  粵劇傳承研究中心更與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合作,將粵劇融入文化與生命教育相關的議題。粵劇劇目背後的德育價值同樣值得學生學習,梁教授說:「粵劇很多劇目都是元雜劇流傳下來,承載着中國多年來的道德觀,例如對父母要盡孝、清廉公正不徇私等。」

粵劇與傳統音樂傳承國際論壇 2019。

為粵劇培訓新血
  在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下,粵劇傳承研究中心將獲得113 萬於明年 1 月展開為期一年的音樂老師培訓課程,包括 20 間中、小學音樂老師的 40 堂培訓,由梁教授親自教授。「粵劇已經納入香港小學及初中的音樂課程內,但當老師對粵劇所知不多時,自然也不會於校本課程內教授。」即使在 2012 年開始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音樂卷中必考粵劇音樂,惟本地教師亦只限於知識層面上的傳授,唱曲拍和的教學則有待加強。
  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的教師培訓課程內,老師需要學習唱曲的技巧,因為低年級學生會透過模仿進行學習,老師需要提供恰當的唱曲示範,讓學生掌握當中的技巧及瞭解粵曲的風格。另一方面,課程中亦會加插拍和教學,也就是粵劇中的樂器伴奏,具音樂感的拍和可以提升歌曲效果。
  梁教授希望在下一階段培養粵劇精英:「政府在培育粵劇演員及樂師的方面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但我們發現原來香港粵劇界對撰曲家一直都求賢若渴,因此粵劇傳承研究中心將舉辦『粵曲撰曲課程』,並邀請香港著名撰曲家方文正先生出任導師,教授撰寫粵曲的技巧。」梁教授表示在新生代的粵劇演員中不乏兼職編曲,揭示香港粵劇界編曲人才短缺的問題,而藉着舉辦面向業餘撰曲家或有意撰曲人士的精英課程,能夠為粵劇界培育人材,彌補香港粵劇的斷層。

課程加插拍和教學以提升歌曲效果。

助新世代演員 建立個人藝術風格
  「粵劇是一種表演藝術,演員和觀眾的關係是唇齒相依,但以往我們都會側重在培養粵劇演員方面,忽略了觀眾教育。」社會一直致力培養粵劇的接班人,梁教授發現觀眾數量很大程度上影響粵劇的發展。
  當觀眾數量少,同時過度追捧演員,導致新一代的粵劇演員偏向模仿以往粵劇名伶的表演風格,從而欠缺個人風格,長遠而言不利粵劇的發展。粵劇傳承需要適當的融入現今的流行元素,為粵劇注入活力。當新一代的粵劇演員只專注於滿足現在這批觀眾群的要求時,一定吸引不了新一批的觀眾,最終只會使粵劇湮沒在歷史洪流。」除了在大學裏增設粵劇鑒賞的相關課堂外,梁教授更與著名的粵劇大老倌阮兆輝先生合寫了一本關於粵劇生行的基礎知識,讓資歷尚淺的粵劇觀眾都能了解何為好的粵劇身段,提升他們的鑒賞水平,從而促使粵劇演員提高對自身的要求,演繹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粵劇傳承研究中心:
https://www.eduhk.hk/rctco/ch/index.php

如有興趣進行後續合作計劃,請聯絡香港教育大學知識轉移辦公室。
如有查詢,歡迎致電 2948 7556 聯絡香港教育大學,知識轉移辦公室 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