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跨課程語文學習 共享資源及經驗 提升教師跨學習領域能力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香港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學會 跨學習領域 推動中國語文科跨課程語文學習的領導培訓與課程發展計劃 中文科香港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學會在2019年年初,向香港教師中心成功申請撥款,推行一個為期一年的計劃,名為「推動中國語文科跨課程語文學習的領導培訓與課程發展計劃」。
-
計劃介紹及目標
. 提升中文科老師對中文科與跨學習領域的課程規劃及組織能力。
. 提升中文科主任的領導能力,通過跨科協作,推動跨課程閱讀、跨課程語文學習。
. 探討中小學推動跨課程閱讀、跨課程語文學習的銜接方案。
. 建立提升教師專業智能的品質圈,並能共享資源與分享經驗。
. 推行日程:由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
. 參與計劃學校數目:共4所(三所小學,一所中學)。
. 支援對象:初中與小學中文科科主任、級聯絡人或統籌老師。
2. 為什麼要推動跨課程語文學習?
• 配合中文科課程發展趨勢的需要,通過跨課程語文學習,讓學生拓寬視野,並能應用和鞏固語文課堂所學:
課程發展議會於2017年頒布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更新版(2017,頁28-29)。在第三章課程規劃3.1.9部分進一步提出:語文學習是學習不同學科的基礎,學生需具備一定的讀寫能力,以貫通不同學科的學習。在適當的情況下,可在不同學習領域創設有意義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情境,以推展跨課程閱讀,提供機會讓學生拓寬學習領域上的知識基礎,並能應用和鞏固語文課堂所學的閱讀技巧和策略。同樣地,不同學習領域可推動跨課程語文學習, 透過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亦可讓學生運用讀寫能力來建構知識, 達至終身學習。在3.1.10指出:透過其他學習領域中的不同課題,如人際關係、社會及自然環境、中華文化、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等,拓寬視野。指引建議教師可透過跨科協作,共同規劃課程或靈活安排教學,如設計專題研習,使用其他學習領域的課題作為主題,選取相關的閱讀材料,進行不同學科的活動,既有助學生貫通不同領域的學習,亦促進共通能力、價值觀等培養。
• 支援科學教育學習領域的素養導向教學,讓學生懂得有效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與科學相關的意念:
很多老師以為STEM教育與中文科沒有直接關係,但其實不然。2017年頒布的科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在提要中指出,科學教育課程架構蘊含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以強調日益重要的綜合和應用科學教育學習領域內及跨學習領域的知識與技能的能力。此外,課程內亦加入其他與課程持續更新相關的主要更新重點(MRE),當中包括資訊科技教育(ITE)和跨課程語文學習(LaC),以突顯這些重點對科學教育的相關性和重要性(頁4)。
• 在第一章概論1.4.2科學教育學習領域持續發展的主要更新重點:
著重整體規劃和實施學校科學課程,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以及促進跨課程語文學習(頁9);
在第二章課程架構方面,科學教育的9個宗旨中,其中一個就是要讓學生運用科學語言來溝通與科學相關的意念(頁12)。
小結:
推動跨課程語文學習有助學生貫通不同領域的學習,亦促進共通能力、價值觀等培養。另一方面要加強科學技能,學生需要懂得分析數據和圖表;並通過符號、方程式和文字將大量數據進行歸納與綜合。中文科宜從高小開始,在連續性文本的基礎上(如散文、小說、新詩、劇本等)逐步增加非連續文本(如科普文章、實驗報告等)的教學,並增加在生活中應用語文的機會。

3. 如何推動跨課程語文學習?
閱讀教學範疇內的文本教材的題材多樣化,內容不同學習領域都有關係。推行跨課程語文學習,目的是支援學生解決文本內較複雜、待解決的問題;有助提升深層理解的能力。
跨課程語文學習實例
以下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
《尋隱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篇文學作品包含不同學習領域的知識(如科學、地理等知識),曾經教過這首詩的老師都表示學生不容易體會最後的一句:「雲深不知處」。這是學習難點。如果學生對雲海這種自然現象沒有概念,教師只逐句解釋,學生其實無法感悟訪友的艱辛、尋友人不遇的悵惘心情等。
拓闊學生的知識面一方面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探究過程中獲得必要的知識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哪一個季節可能有雲深的景象(即出現雲海)?雲海一般出現於春天或秋是冬天?詩中描述的是哪一個季節呢?作者尋友人的過程其實頗辛苦的,原因何在?
原來春天及秋冬天都可能會出現雲海的自然現象:春季時有利出現雲海形成的條件包括吹東風或東南風、有和暖的海洋氣流、濕度在95%-100%等;足夠水氣就形成雲。至於像台北阿里山的雲海則在秋冬季出現的,當11月東北季候風盛行時,挾帶著大量的水汽受到中央山脈的阻擋抬升,也會凝結成為豐厚的層積雲。由於層積雲雲頂高度一般接近2000公尺,所以山的高低雲深也有關係的。
有了對雲海的基本知識,學生可能會繼續追問,究竟雲多深才看不到路,找不到人呢?這個時候,如果老師就能提供直接或間接的經驗給學生,如不同的雲海錄像或圖片,或用VR進入雲海。這個時候,學生就開始與文本對話、代入詩人當時身處的環境、心情;進入詩的境界。
由此看來,只要老師嚼透課文後,掌握哪些是學習難點,在哪些環節需要補充其他學習領域的知識以支援學習?如何幫助學生以提升他們深層理解的能力?跨課程語文學習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必刻意為之。建議語文科教師先善用科組內的備課節進行仔細規劃,在起步階段未必一定要通過跨科協作才能實現。
參考資料:
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2017年四月)。《雲海》。2019年10月11日,取自:
http://www.hokoon.edu.hk/weeklysp/1704_1.html
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2017年四月)。《雲海》。2019年10月11日,取自:
http://www.hokoon.edu.hk/weeklysp/1704_1.html
劉昭民(1996)。《阿里山雲海實戰祕笈》。2019年10月11日,取自:
http://alishan.cyc.edu.tw/1996/clouds.htm
http://alishan.cyc.edu.tw/1996/clouds.htm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9年10月11日,取自: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curriculum-documents/
CLEKLAG_2017_for_upload_final_R77.pdf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curriculum-documents/
CLEKLAG_2017_for_upload_final_R77.pdf
課程發展議會(2017)。科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9年10月11日,取自: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science-edu/SEKLACG_CHI_2017.pdf
作者:高慕蓮 博士
香港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學會理事
香港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