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向下推 拓展大專生眼界 教聯會副主席鄧飛 回應《施政報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專家分享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內地城市 大專院校學生發展 量化交易 職業規劃
教聯會副主席鄧飛十分欣賞是次《施政報告》中,特首所提及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該計劃鼓勵在香港和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鄧飛說︰「其實幾年前我早已提倡過,年輕人可以到很多國家參與工作假期,包括荷蘭、瑞典等歐洲地區,然而選項當中並沒有內地。現在政府終於推『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而且名額2,000 個,不多不少,可以用類似種子選手的做法,讓這2,000 位參與的年輕人,成為好榜樣,吸引更多人跟隨。」政府首次打破「積極不干預」的「魔咒」,動用公帑為年青人補貼薪金每月1 萬和1.8 萬港元,為期最多18 個月。鄧飛指,這絕對是一個好開始,政府顯得更有承擔,因為培育人才始終是政府的責任。
有人指2,000 名額太少,但鄧飛卻認為太多則可能會出現空缺供過於求的尷尬局面。他說︰「政府如果可以將這個計劃做到『少而精』,絕對可以成為風尚。我一直有留意香港學生到內地的情況,現在疫情下兩地往來被迫煞停,但只要抗疫成功,政府做好計劃,自然會帶動當中的連繫。」
鄧飛希望日後政府可以將計劃推至大專院校,因為香港已經缺乏了很多實習機會,例如珠寶設計,畢竟許多工場都設在內地,若果能早點為大專生鋪路,到內地實習,可以早點認識內地文化之餘,亦可提升自身在職場上的競爭力。鄧飛說︰「內地大專生對職業規劃十分多元,相對起來香港則顯得保守而傳統。香港大生及早到內地開拓眼界,對自身的生涯規劃亦有相當的助益。即使大家都重視金融業,但深圳和上海早已大力推行『量化交易』,香港則有點抵制這個趨勢,因為害怕太多人失業。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限制,只有走更遠的路,才能找到更合適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