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大灣區人才流動 創出經濟新動力——團結香港基金 社情研究主任何杏研
專家分享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第20期 團結香港基金社情研究主任何杏研 促進大灣區人才流動 創出經濟新動力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社會需要人才,才能發展出新經濟動力。香港的大學科研成果顯着,然而將研究成果產業化方面則有待加強。現時大灣區正正可以搭建相關平台,由生產到推出市場,各方面均可得到支援,達到「產教融合」的理想狀態。
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 關係密不可分
現代高等教育發展主要是由經濟發展所推動,而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也將成爲經濟發展的支撑。就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而言,目前大灣區的高等教育人口教育比例低於20%,美國和日本的灣區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均超過 40%,世界其他灣區的人才比例較粵港澳大灣區為高。
目前,大灣區的經濟迅速發展,並與美國展開科技上的競爭,特別是在科研與製造業為主的創新範疇,因此人才因素更為重要。要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必須加快高等教育的發展,香港的大學科研成果十分出色,但科研成果的轉化偏弱。
現在香港八大院校都已在大灣區設分校,大灣區正正可以搭建相關平台,由生產到推出市場,各方面均可得到支援科研成果的轉化。商界與灣區高等教育合作能有助産教融合,推動大學和企業聚在一起深度合作,更好地推動灣區産業發展。
專業資歷認證 落實深度合作
團結香港基金於今年 8 月發布首份社情研究報告《民意研究及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研究發現,特定專業資格是否備受認證、對應或認證的運作機制,對專業人才赴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意欲有着決定性影響。
以工程界為例,在 19 個工程分部中,只有部分能對應內地工程師資格。有工程界專業人士指出,其公司鼓勵新入職的年青見習工程師赴大灣區實習,相關經驗同時既適用於考取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會員資格(俗稱「考牌」)又適用於其他國際性專業資格。有工程師所屬專業分部能對應內地資格,透過兩地資格認證機制《管理暫行辦法》,取得兩地專業資格,因此願意積極考慮赴大灣區工作。由此可見,專業人士的資格是否備受認證,能大大影響專業人才的發展機會。
事實上,跟東京灣區、紐約及三藩市灣區不同,大灣區的城市群有顯著的制度和法制差異。因此,如何在發展模式和水平不同、制度和法制差異的背景下進行協調互補和合作,是大灣區城市之間能否落實深度合作的關鍵。要促進城市之間的專業認證,兩地政府應重新審視認證門檻,減少不必要的程序,統一專業資格認證,以配合大灣區的急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