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裙腳」港孩!自理能力從小培養 謝絕離地公主、王子病

文: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自理能力 孩子成長 獅子會何德心小學李文萱校長 東華三院方樹福堂幼稚園高頴思校長 仁濟醫院何式南小學羅卓賢校長

現今的香港社會物質豐富,然而在少子化的影響下,大部份孩子由一出生就備受呵護。孩子在全天候的照顧下,往往可以「十指不沾陽春水」。然而,隨着孩子逐漸成長,除了學術知識,自理能力尤為重要。

自理能力反映着孩子的成長進程,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中都有一定的自理技巧需要發展,如在幼稚園低年級時,大部分孩子已經發展到能夠熟練的抓握湯匙進食。然而,部分家長可能會疑惑,孩子在不同階段應該發展甚麼自理能力,自己又應該如何給予孩子機會培養自理能力,避免孩子成為被寵壞的小王子、小公主。記者特地訪問獅子會何德心小學李文萱校長、仁濟醫院何式南小學羅卓賢校長和東華三院方樹福堂幼稚園高頴思校長,親自解構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心得。

自理能力發展里程碑

三至四歲兒童的發展
□ 熟練地用匙羹進食,捧壼斟水
□ 膳後抹嘴
□ 自行脱掉簡單的衣物,也會解開衣鈕,但仍要他人幫忙把衣服穿好
□ 自行穿上不用綁鞋帶的鞋子
□ 使用肥皂洗手及抹手
□ 日間自行如廁,少有遺溺

四至六歲兒童的發展
□ 開始使用筷子
□ 擺放及收拾餐具和餐盤
□ 自行洗臉和刷牙
□ 自行穿衣、脫衣
□ 自行如廁及清潔,不再遺溺
□ 做簡單的家務,如收拾自己的衣物、用品

自理能力發展里程碑只能作為大概的參考基準,每個孩子實際發展的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家長仍需要考量孩子的能力作相應訓練。

香港大部分幼稚園的學習均強調結合生活經驗,讓孩子能夠在生活中實踐所學,當中涉及大量的自理能力、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然而,由幼稚園過渡至小學,不論是學習模式還是環境對於孩子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尤其他們在接受環境刺激後難以給予即時反應,因此不論是老師在家長會及預備班上的提點、家校間的溝通,還是家長在家中與孩子一起預備都是十分重要的。

以時間蘊釀 日常生活中訓練基礎能力

孩子的前庭覺系統是重要的學習要點,因為幾乎所有感官的資訊都仰賴前庭覺輸入,孩子只要前庭覺不良,他們在閱讀、抄寫,甚至坐下來都會有障礙。故此,東華三院方樹福堂幼稚園高頴思校長提醒家長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時,亦應該先提升感知肌能、認知概念、大小肌肉技巧及前庭覺系統的能力,從而改善日常自理的表現。

事實上,只要多給予適當的刺激,便能夠強化孩子的前庭覺發展。例如到公園玩耍能夠有效地刺激前庭覺系統,透過觸摸草地、大樹、橡膠地墊等能夠強化他們的五感,不同的遊樂設施如蹺蹺板等也可以激發他們的前庭覺。當然在疫情期間考慮到衞生問題,家長亦可以在家安排騎搖搖馬、揉黏土等,已經可以滿足前庭覺發展的需求。

漸進式放手 逐步建立自理能力

獅子會何德心小學李文萱校長認為在建立孩子的自理能力上,需要學校、家長及學生三方面的配合,藉着階段性地放手讓學生有發揮的機會,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首先,家長需要放下對子女的寵溺心態,不能期望學校像家長般在學生的各方面都照顧周到。畢竟學校除了教授學術上的知識外,亦希望能夠培養孩子獨立成材,只有不斷的學習他們才有能力應付未來社會的要求,而建立自律、自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在滿足前庭發展需求後,家長亦可以讓孩子嘗試參與一些日常自理活動,如扣釦子、摺疊衣物等。此時家長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把握每個日常訓練的機會。仁濟醫院何式南小學羅卓賢校長認為家長不必過份擔心孩子「學不會」、「做不到」:「其實這個年齡層的孩子適應能力很高,而且善於模仿,因此家長要對自己的子女有更多的信心,放手讓他們嘗試。」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是需要經過反覆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所失誤,然而這是學習新事物及新技能的必經階段,家長切忌一看見孩子做錯便插手干預,反而應該從旁鼓勵和啟發。

着眼幼小差異 進行針對性訓練

縱然孩子具有很強的適應力,但小學生活對他們來說仍是陌生的。而孩子往往在學校所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如廁、上課模式及物品處理上。幼稚園的如廁安排有固定時間,更有老師幫忙。因此,當學生升讀小學時,若家長平日沒有灌輸相關的概念時,便會因未能自行如廁而造成麻煩。家長可以早於幼稚園時期便教導孩子如廁的方式、衞生措施等。孩子有更多時間熟習,便能免卻小學模式轉變而不知所措的煩惱。另外,小學的科目五花八門,孩子在收拾書包時難免會有困難。家長不妨先與子女一起認識不同的課本,教導他們把同一科的課本和作業、筆記本一同擺放等的小技巧,再每天花費15 至20 分鐘與孩子一起按着時間表收拾。李校長指出:「有些家長對於自理有自己一套的看法,認為孩子只要欠帶或欠交,便會汲取教訓,以後不會再犯。但在最開始時,我們還是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收拾,在孩子忘記時加以提點,畢竟他們在一開始對每一科需要帶甚麼並沒有概念。」家長在培養孩子自理時,亦需要有耐性,給予孩子練習的機會。

小學新挑戰:午膳自理

與此同時,一年級新生在經歷了幾天的適應日便會開始恆常的上課日,而這時午膳的自理就是另一個新挑戰。一年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獨立進食,然而在進食速度上卻非常慢,部分孩子甚至到午膳時間完結也吃不完。家長應該在家先培養孩子的進食態度,同時營造恰當的環境,如避免使用其他電子產品,讓他們能夠專心用膳。羅校長建議家長可以在孩子升讀幼稚園高班的暑假時,開始培養他們良好的用膳習慣,慢慢的讓他們了解在校午膳應該如何處理。

讓孩子參與活動準備 引入時間管理能力

在幼稚園,老師會幫孩子安排課堂上的一切,包括洗手間的時間、活動室的移動等,小手作等也會與他們一起完成。但升讀小學後,孩子便要完全依靠自己,在偌大的學校裏自行到達不同的特別室上課,或是小息時間按自己需要去洗手間等,更不用說一下子增加的功課數量。因此,高校長認為孩子及至高班,家長便要開始灌輸自律及時間管理概念。家長可以留意孩子在完成手作時需要多少時間,並告訴孩子,了解自己的情況,方便升讀小學後能夠做好時間管理。

與此同時,羅校長認為在功課方面,家長可以與孩子協議訂立時間表,並堅守進行,潛移默化的灌輸孩子從小自動自覺完成功課的概念。藉着父母與子女協商制訂時間表能夠讓孩子感到被愛及被尊重,他們亦會更履行時間表上的安排,而且父母亦能從中了解他們的需要。羅校長亦建議家長在孩子回家更衣後,讓他們有一段休息時間,畢竟上課時數和吸收的知識一下子增加,孩子難免會感到疲倦。而且,家長可以用合理且非物質的承諾鼓勵孩子完成功課,如在接下來的電視時間或公園遊玩時間陪伴他們,給予他們讚賞和肯定。

從生活自理到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精神並非一朝一夕便能夠培養,因此家長亦應該留意自己的心態。李校長表示當孩子在功課上遇到難題時,家長應該引導他們思考,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另外,家長若為孩子安排功課班或補習班,亦應該在日常中透過簡單的對答,掌握補習的情況。例如在茶樓吃點心時,可以問孩子桌上的點心加起來是多少,又或是點心紙上的字的讀法等,將學科融入日常,了解補習班老師的教授情況。

同時,羅校長認為家長和學校需要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學校的銜接措施,並採用相近或相同的準則,助孩子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況並發展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