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返回上一頁
教育傳媒到校
2022年1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 - 2022年1月

傳承博雅文化 多元學習模式 實現全人發展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屹立於深水埗區逾半世紀,承傳「博雅」文化,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從中享受學習樂趣。與此同時,學校重視學生的品德培育,因此在學科學習上融入情意教育,培養學生作為公民的良好意識,學會關愛他人及回饋社會,成為樂善勇敢的好公民,以小班中英普三語教學,師生關係密切,致力培育學生從小認識正確的宗教信仰、愛國情操、熱愛生命、喜歡學習和服務、勇於承擔和有高尚品味與氣質的「嶺南人」,實踐校訓「作育英才 服務社會」。

緊扣社會趨勢 跨學科學習促進教育

學校積極提升教學及配合國際課程發展趨勢,於兩年前便開始試行跨學科學習。由初期的兩個科組合作,教師共用教學資源,拓展課題的深廣度。發展至本學年,新任吳曉靈副校長加入,引進國際文憑小學項目(IBPYP)課程概念,課程以閱讀作引子,正式推行橫跨一個學期的跨學科學習,共有七個不同科組的教師圍繞同一主題「感恩」進行教學,讓學生建立更立體的價值觀、學習技巧及知識建構。爲了營造全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吳副校長邀請了香港教育大學的專業團隊前來支援及協助策劃活動與進行研究,期望能更積極正面地回饋是次跨課程教學,為提升校本課程邁一大步。

課程發展主任李育珍主任表示:「以三年級的跨學科學習為例,我們以『感恩』為主題,安排中文、英文、常識、聖經、視藝、音樂及生命教育科七科協作。學生透過閱讀《Giving Tree》及《甜橙樹》作引入,並以一系列的跨科活動作學習輸出,如透過寫作感謝父母無私的愛護、合作繪製感恩樹向同學、老師和家人表達謝意等。」為推動全港跨課程閲讀及品德情意教育,吳副校長與李主任亦雙雙於學與教博覽向教育界同工分享實踐此跨課程教學的心得及成果。與此同時,學校亦緊貼社會趨勢,回應時下疫情肆虐的議題,將四年級下學期的跨學科學習主題定為「健康」,除了教導學生如何分析感染數據外,更會討論疫情下的精神健康問題,將學習從知識層面拓展至情緒健康,並實踐一系列與「社交情緒教育」(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相關之課題,讓學生掌握當中技巧,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1. 主動學習 proactive learning
2. 創意解難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3. 仁愛勇敢 love & courage
4. 耐心專注 patience & concentration
5. 善於溝通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6. 勤奮堅毅 diligent & resilient
7. 信實感恩 faithful & grateful
8. 好奇熱心 curious & passionate
9. 開明有禮 open-minded & polite

走進社區 提升服務精神

秉承「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的精神,學校推行小班教學,藉着雙班主任制提升對學生的關顧,小一更增設外籍英語老師為副班主任,在小息及班主任節與學生聊天以提升其英語交際能力。在課程上,學校以體驗式學習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生藉着親身參與、實踐及有效的反思,將學習經驗和知識內化而發揮。另外,教師在課堂上積極進行分組活動,鄭安娜校長表示:「學校是學習與他人交流溝通的重要平台,藉着小組合作,學生才能夠學會如何尊重他人、分工合作。」而且,通過同儕間互動,更有助他們發現並克服學習難點,提升個人素養。

與此同時,學校為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適量的義工服務,讓他們能夠走進社區,接觸區內不同階層的人士,了解他人的需要,從而培養日後回饋社會的心。負責訓育及輔導的岑偉邦主任表示:「校內設有大量的服務生崗位,如風紀、運動大使、圖書館服務生、小老師等,參與的學生人數大約佔全校的三分之一,期望透過服務同學,建立關愛他人的心,並發展領導才能。」

多元智能培育 每個學生閃耀網上平台 齊來「嶺風 Show」

除了學與教,學校亦積極為學生裝備共通技能。學校以「八大智能」理論為基礎,設計了超過50項興趣活動班,包括「嶺小大文豪」、英語戲劇、趣味數學遊戲班、輕黏土班等,當中包括資優拔尖及學習支援,透過接觸不同類型的興趣班,讓學生啟發多元潛能。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嘗試機會,學校亦將第八節安排為特色主題課,如二年級學生會學習夏威夷小結他及帶式欖球、三年級學生則參與書法班及排球班,高年級學生更有不同的編程軟件學習班,從活動中發展藝術與體育天賦,也能讓家長為孩子籌劃課外活動定下大方向。

學校重視學生的多元發展,致力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過往在不同的大型活動,如開放日、家長日、綜藝表演日等均會安排作品展出及舞台表演。然而,疫情所限,均使這些活動不能如常舉辦。為此,學校舉行了「嶺南造星」網上活動,學生能夠將自己的表演或長處透過短片的形式上載,繼續盡展所長。馬家榮主任直言:「這個學習方式不僅打破空間的局限,鼓勵學生持續自我完善,保持高展示的教育理念外,更能夠從中發掘學生其他的面向。」

走出課堂 拓闊國際視野

學習從來不局限於課堂上,為了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及共通能力,學校舉行不同主題的生活營,藉着一連串歷奇體驗活動加強同學之間溝通、建立團隊和合作精神。馬主任說:「疫情前,我們會配合不同年級的學習需要安排生活營,如為了加快一年級新生適應學校環境,我們安排了兩日一夜的校內留宿活動;配合『感恩』的主題,三年級則參與由香港傷健協會舉辦的傷健營,讓他們瞭解傷殘人士面對的困難,從而培養同理心及感恩的生活態度;六年級的學生則會到海外考察,如韓國、台灣等,拓展環球視野。」

本學年,校監岑展文先生及吳副校長更聯繫嶺南大學,計劃待疫情穩定之際舉行「做一日大學生」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大學生學習生活,例如在嶺大圖書館上課,及由嶺大學生與科研中心一起進行STEM相關的科創活動,拓闊學習領域及視野。

家校合作 共助學生升學

了解家長對於升中的重視,吳副校長今年積極聯繫不同中學,當中包括津貼、直資和私立學校,舉辦專場入學講座及升中體驗活動,提升家長及學生對於中學學習生活的認識,選擇最適合自己孩子的心儀學校。袁淑穎主任指出:「我們會為四年級學生家長安排升學講座,讓他們有更多時間研究不同中學,並作相應準備及安排。」在2021年的升中派位結果中,81%學生能夠入讀首志願中學。今年,除了校内原有之升中面試培訓班,校董會更特地撥款,聘請外間專業機構為同學準備升中面試的訓練,讓學生習慣自信地表達自己,同時提供更多練習機會,免卻家長的煩惱。與此同時,校董會今年再撥款100萬元,全面提升教學質素,包括加強幼小銜接的活動及課程安排,初小與中小強化學科及技能訓練,升中全方位支援等,定能令學校更受家長歡迎。

學校以「關愛」見稱而深受家長喜愛,每年設20節家長學堂及家長分享小組,因應不同主題如宗教、教養孩子、親子關係及情緒支援與藝術、繪本等内容提供講座及工作坊,讓家長在教養路上有學校全面的支援,輕鬆面對幼小銜接及升中各階段。

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雖然政府當時迅速的興建徙置大廈供災民入住,然而未能全面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當時大量適齡入學的兒童只能就讀於簡陋之天台小學。有見及此,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組成籌募委員會,向政府申請撥地,並於1964年2月正式開課,一直為深水埗區的學生提供正規而優質的基礎教育。

教育傳媒

傳承博雅文化 多元學習模式 實現全人發展 傳承博雅文化 多元學習模式 實現全人發展
岑偉邦主任、袁淑穎主任、鄭安娜校長、吳曉靈副校長、李育珍主任、馬家榮主任(從左到右) 岑偉邦主任、袁淑穎主任、鄭安娜校長、吳曉靈副校長、...
校舍外觀 校舍外觀
嶺南精神 新年快樂 嶺南精神 新年快樂
學校注重學生品德及能力培育。 學校注重學生品德及能力培育。
虎年行大運 虎年行大運
嶺南同小 嶺南同小
學校為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適量的義工服務。 學校為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適量的義工服務。
除了學與教,學校亦積極為學生裝備共通技能。 除了學與教,學校亦積極為學生裝備共通技能。
學習從來不局限於課堂上。 學習從來不局限於課堂上。
學校重視學生的多元發展,致力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學校重視學生的多元發展,致力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