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images/website/visit_report/header-img.png)
2023年12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 - 2023年12月
倡導「愛英文」文化 五大元素 建構優質英語教育
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自創校以來秉持堅定的教學理念: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而可貴,都喜歡學習和參與;每一個孩子都各具潛能,能邁向成功。學校着力透過有系統的課程規劃,讓學生成為「愛英文、愛閱讀、高參與、高表達、高思考」的自主學習者。羅倩兒校長期望學校能創設機會讓學生置身在無邊的語境中,開展他們更宏大的國際視野,成為放眼世界的未來人才。
「愛英文」 締造無邊英文語境
談及英語教育,學校投放大量教學資源,為求替學生奠下良好的英文基石,特意聘請多達 6 位外籍英語教師為同學提供課堂內、外不同學習經歷。當中為強化初小銜接,讓初小學生能更快地打好英文基礎,外籍英語老師每週更會為一年級學生教授至少 3 節英文課堂,課上外籍老師會以活動形式進行教學,比起依書直說的傳統教學模式,更能增加課堂的互動和學習趣味,最能打破孩子初接觸英語的恐懼情緒。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每週亦設有 2 節外籍老師課節,外籍英語老師會以純正的英語教導學生更高階的文法技巧,並就不同主題進行分組討論,鼓勵同學積極表達,主動發問。
「除了日常課堂外,外籍英語老師平日亦會在學校操場和英語室為同學設計不同的英語遊戲,又會在特別的節慶上舉行英語活動,在平日裏主持早會,就連小息和午息時段他們也會邀請學生一同交談,更會一同製作校園刊物《NET Post》和拍攝英文短片,與孩子分享生活和心情,增加學生活用英語的機會,使校園英語氛圍更加濃厚。」關副校長笑道。
「愛閱讀」 突破實體書的無邊書海
豐富和充足的閱讀量不單可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和詞彙數量,亦可打開他們的學習視野,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故此學校早年已為學生設置資源豐富的電子閱讀平台「Raz-Kids」,鼓勵同學按照個人興趣和能力挑選書籍,透過發聲功能,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與此同時,學校近年更引入可配合英語雜誌《Bingo》和電子學習平台的「點讀筆」。羅校長補充:「這枝點讀筆可作為同學自學的工具,讓他們隨時隨地進行閱讀和溫習。為增加閱讀成效,外籍英語老師更錄製了不同的錄音材料,同學只需以點讀筆輕輕掃描,便能複習與數學、常識和科學科相關的英語詞彙,了解不同詞彙的意思和發音,自學自強。」
為進一步促進校內的閱讀和寫作氛圍,學校在小一起推行「PLPR-W」教學法,以圖畫教導學生英語拼音,進而引領他們將拼音知識套用至閱讀上,增加其認讀字量,再按步就班增加寫作訓練。針對高小培訓,近年校內教學團隊特別設立了「5 in 1 Reading Program」,並以小三作為切入點,在每週兩節的英文課上將同學分成不同的小組,再由英文科任老師和四位外籍英語老師共五位老師一同帶領不同小組進行英語閱讀。有關課堂特意採用分程度的小組和活動形式進行,旨在照顧不同程度和學習需要的學生,既能拔尖也能保底,促進學習的效能。透過課堂的互動和趣味活動,讓孩子在愉快的氣氛下愛上英語閱讀。
「高參與」 參加課外活動同時學英文
學習從來不限於書卷之中,對馬錦燦的學生而言,不論是校本課程教學,或是課堂外的時間都具備了多姿多采的英語學習機會。學校過去一直將星期五定為「英語日」(English Day),全校學生均會有遊戲和互動式學習中投入英文語境。此外,外籍英語老師亦不時舉行課外增潤班,讓學生在課餘時候仍可延伸學習,深入英語世界。
關副校長補充 :「我們希望學生明白英語並非單一學科,而是一種技能,使人能與對外溝通,連結社會、走進國際,因此我們引入具英語元素的課外活動,如『英語足球』、『英語科學家』、『英語欖球』,讓學生能學以致用,以英語發展興趣。」
為了豐富學生在小息和午息的活動空間,學校剛完成 InnoSpace 和 AI Farm 的優化工程,鼓勵學生自由行、到處行,沿途多處特別加入英語、科學和五感學習等元素。InnoSpace 內配備各款有趣的科學實驗,例如三梭鏡、牛頓擺球、百變針畫等裝置,學生可相約伙伴一起進行科學探秘。
InnoSpace除了有科學實驗,還有感官體驗區,老師按學生的認知程度,精心設置了幻視箱、嗅覺香氣瓶、共振音叉、顯微鏡等。這些實驗會定期更換,以保持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好奇心。
「InnoSpace 鄰近空中花園,當果實成熟時,在老師帶領下,學生更可即場聞一聞、嚐一嚐、看一看這些在校園出產果實的內裏構造,這些深刻的感官體驗,可促進學生發問和探究動力。」羅校長說道。
InnoSpace 設有全環控智能水耕機,學校在P.1-P.6 的常識科加入智慧種植課程,學生會經歷「選種、培苗、移苗、護苗」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小種植盆。課程除了讓學生認識科技便利種植外,更期望從小培養他們尊重生命,照顧弱小。
AI Farm 既是戶外農場,也是同學們小息最愛到訪的遊樂場。AI Farm 具備 10 支水耕柱,最大容量可同步種植 450 棵蔬菜,學生和家長都可以在這裏一嘗 AI 種植的樂趣。系統會協助「新手農夫」預測蔬菜的收成期和健康情況,以便「新手農夫」作出適切的跟進。
AI Farm 擁有青綠的草地,同學們可以坐在地墊上,與朋友一起聊天、野餐、玩團建遊戲。旁邊有 4 張可旋轉的陀螺椅,學生可以坐在陀螺椅上,以更遼闊的視覺欣賞美麗校園、蔚藍天空、翠綠樹木,這對剛上完課的同學們來說,確是放鬆身心的玩意。膽子夠大的同學,更會在陀螺椅上轉幾個圈,尋找屬於小朋友童年的刺激感。「小息能夠盡情鬆一鬆,對學生準備迎接稍後的課堂,都是好事。」羅校長補充。
「高表達」 跨學科活動學習英語
學校掌握時代發展趨勢,積極推動跨學科活動,把多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有機結合,為學生創設更有意義的學習經歷。「教學團隊會在跨學科課程中增加大量英語元素,鼓勵學生就不同主題分析資料、製作報告、 公開演說,從而學習不同主題的英語詞彙,為升中銜接打好基礎。此外,校內科學科為全英語授課, 設有校本英語教材,師生會在課堂上以英語進行實驗-這種雙線學習模式除了能擴闊英語詞彙,深化學習記憶,更能協助學生儘快適應升中以後的英語學習模式。」羅校長補充道。
在跨學科的活動中,學校的 STEAM 教育和英語教育緊密扣連,例如 Al Farm 的控制平台,均以英語為學習媒介,學生掌握 Al 辨識技術的同時,也能廣泛學習到不同的英語詞彙,這有助他們日後適應其他以英語為主的學習平台。
學生未來投身社會工作,需要與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作。學校重視學生情感表達,把相關技巧的培訓融入各科,讓學生成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的學人。
羅校長指出 :「學校的 STEAM教育涵蓋普及到資優的學生需要,近年更廣開不同的海外學習機會,讓學生具備宏觀視野,與國際的創新科技接軌。在 10 月份,師生們參與了東京的創客嘉年華,學生能以流利英語向外國人介紹本年度的發明品,獲得不少好評;同月再有兩隊學生代表香港參加韓國 4D Frame 比賽,他們需現場製作作品,甚考團隊應變力和創造力,最後還需要以英語向評審團闡釋創作意念和科學原理。兩隊學生表現卓越,成功獲得創意組和電子機械組兩大金獎。」
除了重視 STEAM 教育,學校認為音樂和英語同樣為國際語言,因此致力推廣音樂校園,特意聘請專業的音樂導師,讓小一學生能通過學習節奏樂,建立音樂基礎,待升至二、三年級後,讓其自行選擇管樂或弦樂,進一步深化音樂造詣。關副校長指出,在音樂教育的薰陶下,不少學生在音樂領域上都有出色表現,更遠赴日本、新加坡和台灣參與比賽和表演,同時推動同學以英語和世界進行交流。
「高思考」 培養探究求知精神
羅校長相信,每位學生都具備內在的學習潛能,教學活動如能發揮巧思,便可啟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引擎,使他們成為樂於思考、敢於探究的踐行者。去年,教師團隊入選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前赴芬蘭和英國交流,了解當地創新教育如何為學生創設空間,綻放學生的學習動能。羅校長表示 :「我們的老師在拜訪芬蘭小學時,察覺學生常醉心於森林環境的探索,並會反思人類如何能與自然達致和諧共存。」這次海外考察後,教師團隊成立了教育創變小組,在三年級試行「五感課程」,這課程重視「在環境中學習」,鼓勵學生運用感官探索,學習自主性很強。羅校長補充道 :「戶外是一個蘊藏豐富學習資源的場地,學生從中能運用五感,探索自然生態中不同物種的奧秘,這些深刻經歷能提升他們主動學習的好奇心。」
課程推出後,學生走出課室的機會增加了,與自然的關係親密了。他們會在校園執拾落葉,創作成不同的小動物,為樹葉來個大變身;他們又會探訪河上鄉的候鳥,為牠們製作「百鳥樂園」;他們更會走進行社區農場,體驗農夫工作的日常。「孩子們漸漸放下了城市人的習性,他們不再畏懼昆蟲和泥土,重新與大自然聯繫,這能培養學生願意挺身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羅校長說道。
除了懂得思考如何與大自然共存外,教師團隊明白運算思維是未來學習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學校早於三年前便已參與賽馬會舉辦的「運算思維教育計劃」。相關課程由香港教育大學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共同編製,致力培養學生數碼創意和解難能力,推行至今成效斐然。經過多年的經驗累積,教學團隊更精益求精,成功獲得「優質教育基金」撥款,將自行開發跨學科的校本課程,例如利用Scratch設計能推廣健康飲食的迷宮遊戲、運用App Inventor 2設計辨別植物生長狀況的AI應用程式等。
「這些有趣的學習經歷,令孩子愛上思考,繼而願意嘗試,日後即使面對困難,也會砥礪前行。」羅校長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