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務實大學路——專訪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

文: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第20期 力行務實大學路 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

  林群聲教授,早於 2007 年開始於香港城市大學擔任管理層,同時亦是研究環境化學、生態毒理學及環境風險評估的知名學者,任職管理層超過 14 年,在今年 4 月被委任為香港都會大學(前稱香港公開大學)校長。多年的管理經驗,讓林校長成為一位務實、穩重兼備的決策人。

改名「都會大學」 讓大學走得更遠
  「 香 港 公 開 大 學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此名稱已成過去,新名稱為「香港都會大學」(Hong Ko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簡稱「都大」(HKMU)。林群聲校長表示大學更改校名的念頭早在2019 年開始蘊釀,大學初期為香港首間以遙距模式教學的高等院校。然而時至今日,大學的發展已經超越遙距教學的模式,成為一所全面而多元的綜合大學——提供 65 個全日制面授式學士學位課程,就讀學生超過一萬名,加上遙距課程學生總人數接近兩萬名。相比香港八間政府資助的大學,都大規模也絕不遜色。
  林校長坦言,對香港人而言,改名與否其實沒有顯著影響,因為香港普羅大眾對大學已有足夠了解。然而,若都大要邁向國際,原有名稱便會容易讓人誤以為學校主要提供遙距課程或非學位課程,難免會因名字而窒礙大學的發展,更甚者會影響畢業生事業前途。故此,在持份者多番諮詢及嚴謹的評選程序後,校董會於去年 12 月 10 日通過「香港都會大學」為大學的新名稱,立法會亦於今年 7 月 14 日正式通過修改大學條例,讓大學於 9 月 1 日正式更改名稱。

成立公開進修學院 支援遙距學生學習
  都大易名是大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反映了大學現時的特質、發展策略重點及定位,並展現對 21 世紀的抱負和目標。林校長表示學校毋忘初心,一直緊守「有教無類」的辦學使命,堅持為未能入讀傳統大學的人士提供優質及彈性的進修機會。「我們現在的發展策略會以『兩條腿走路』,除了加強發展面授式課程外,亦會保留遙距課程。」為此,都大於 9 月 1 日成立「公開進修學院」,將一直以來的兼讀制遙距學習課程納入此學院內,涵蓋副學位課程至研究生課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興趣及學習進度,挑選課程科目。另外在學生支援上,考慮到報讀遙距課程的學生未必能夠在一般學生辦公室的辦公時間內致電查詢,大學亦另外提供相關課程負責職員的辦公室電話及電郵信箱,減少不便。院長亦會就着學生所面對的困難及需要留意的議題,帶到大學決策會議上,討論改善及優化方案。

制定「三個目標」 以學生為本
  從研究人員出身,到現在成為大學的決策者,面對身分上的轉變,林校長坦言當中需要拿捏得非常準確。他說︰「剛正式履新時,有些教職員擔心都大會放棄向來『貼地』的路線,大力推行學術研究工作。當下我立刻提出了三個目標,緩解他們的憂心。」

三個目標
1. 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
2. 支援畢業生創業及就業,成就有意義的事業
3. 培養學生成為良好公民

  林校長笑言,這三個目標可能感覺很平淡,但要實踐成功並非易事。擔任大學校長一職牽涉大量決策,當中資源亦是依賴校長及學校管理層分配,例如一筆資金可以用在支援學生就業、購入新的儀器、資助學生外國交流等。因此當有不同的需求時,考慮決策自然要清楚緩急先後。
  「決定是否將資金撥至研究時,我們會首先考慮這些研究成果是否能夠為學生帶來優質教育、幫助他們創業就業、或成為良好公民。若只是集中於研究,難以直接、有效地達至這三個目標,那麼我們就會將研究工作放在次要事項。」林校長解釋道:「相反,聘請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成就超卓的教授,事事以學生為本,那就成為我們最首要的考量。」

在其位謀其政 行其權盡其責
  林校長認為每個人在社會上有不同的崗位,而每個崗位都有相應的責任,社會若要進步,便需要大家緊守自己的崗位,發揮自己的作用。林校長分享,當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學工作,城大期望教學人員能夠拿出最好的研究,在國際舞台上與不同國家的大學一較高下。因此他當年竭盡所能,全情投入研究工作。
  加入都大後,他的身分轉變,因此首先審視自己在大學的角色與責任。他表示︰「此時此刻,我身為一校之長,不再單純地只是一位教授、學者。我的責任不再是埋頭研究,而是需要把目光放遠,注意力及視野放在一個更寬闊的層面,因此提出三大目標,緩解一批過去致力教學工作的教職員的擔憂,我當然喜歡研究工作,同時亦認為研究工作別具意義,不然便不會花費幾十年的時間從事研究。然而身為一個決策者,我需要務實思考,才能夠帶領大學長遠發展下去。」
  都大作為一所非政府資助大學,在現實層面上不可能將資源大量投放於研究上。「在大學擔任教職員,一般對學術探求會有一定的熱誠,當他們了解到資源首要投放的地方並非在研究工作上,難免有所憂慮。然而只要他們爭取到研究經費,我一定會大力支持。」林校長強調,都大會支持的研究計劃,必須對香港及周遭環境有良好的影響、不盲目運用最頂尖儀器及動用過量人力,最重要的是能夠與教案互相結合,同時提升教學質素,讓學生得益。

以大數據尋找改善方案
  林校長加入都大前,發揮了研究人員的嚴謹個性,進行簡單的調查研究,當中特別留意大學每年的預算、學生及教職員人數和教學空間,再跟海外規模相近的大學作比較,了解海外的大學預算、師生比率、論文發表數量等。校長及管理層有責任尋找改善大學的優化方案,大數據在此可發揮作用。林校長上任數月,多與學生及教職員交流,了解學校的特質、集中在研究教學政策上,期望能讓大學更上一層樓。

因感性而務實 中庸管理之道
  「感性」與「務實」兩個詞語好像很矛盾,談到管治作風,林校長指自己憑着感性的領導,關顧持份者的感受,造就務實的管理風格。林校長曾與不同管治作風的人合作,有風格強硬的,也有過於關顧每人的感受和需求。林校長則喜歡採取中庸之道,他深信每位校長推出學校政策時,都希望為大學帶來好處,然而大學的持份者眾多,政策對每位持份者都會帶來不同的影響,而當中最重要的,是各方對政策的了解。林校長指出︰「我會先凝聚共識,向大家講述大學的目標及方向,讓大家理解背後的原因,期望能團結一致向目標進發。」
  作為管理層,獲取全面準確的意見及資訊,才能夠保持學校的政策到位,避免作出錯誤決定。「例如就表面數據而言,今年都大所取得的教員發展計劃研究經費,冠絕全港自資院校,然而申請經費的效益,卻仍有改善空間。」獲得高額研究經費自然是好事,然而當校長掌握全面資訊,則可與教職員一起進行良性檢討,提升效率與歸屬感。「最重要是準確知道問題所在,每天改進,總會有解決問題的一天。」故此,教學團隊的互信及溝通,是進步的首要條件。

寄語年青人 追求事實保持執着
  新世代的年青人強調個人的獨特性,但林校長認為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需要擇善固執,對追求事實保持執着。「近年我發現年青人在作出大大小小的決定時,其實並沒有作出周詳的考慮。在網絡文化影響下,年青人不願意去深究,對事實欠缺一份執着,只看自己想看的資訊,這樣只會阻礙自身追求真相。」林校長期望都大的學生對於所有的資訊都保持謹慎的態度,反覆驗證,不要盡信互聯網上的訊息。
  另外,學生應該要認識歷史、正視歷史。「當你理解中國如何建國、立國,一路上是如何發展,不得不佩服中華民族能夠從列強環伺中崛起。」林校長認為年青人應從「橫向」擴闊眼界的同時,更加增加「縱向」對事情的深度了解,才能夠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