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讀小學的迷思

文: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仁濟醫院何式南小學 羅卓賢校長 報讀小學 報讀小學的迷思 升小


每年九月和一月都是不少高班幼稚園家長感到煩惱的日子,因為這兩個月份分別是「自行分配學位」和「統一派位」申請的日子。家長需要為各高班幼稚園學生準備報讀小學,並於下一學年入讀。

近年,我經常透過不同的途徑與幼稚園家長分享「小一選校策略」,他們不約而同地都會向我提問同一的問題:哪一間小學是最好的?我覺得這條問題在不同家長心中有不同的答案,因為每一間小學都各有不同的特色,有些是學術型為主的學校,有些是活動型為主的學校,有些是關愛型為主的學校,還有些是……其實,我認為不會有一間學校是不好的,每一間學校都肯定想做好教育,培育學生成長,只不過是該間學校是否合適報讀的學生。因此,對學生而言,從來沒有「最好」的小學,只有「適合」的小學。

我明白每一位家長都必定疼愛自己的子女,想把最好的給他們,但是,我希望家長留意:成人眼中的最好是否代表子女眼中的最好?是否真正幫助子女的成長,做到愉快的學習?

選校前宜攜子女親身考察 配對學校特色與子女個性

( 一) 學校是否受歡迎( 或稱為名校) 其實只是家長的概念,試想想一個約五歲的學生是否能夠理解甚麼是受歡迎的學校?若果真的想讓他感受學校是否合適,我建議家長可以帶同學生親身參與有關學校舉辦的活動,讓他真正感受學校環境、課程趣味,以及教師團隊特色,從而才決定是否合適。畢竟六年的小學生活對學生的成長及升讀中學有着密切關係,因此家長除了了解學校的資訊外,也讓學生體會學校的特色和生活。

( 二) 家長是最了解子女的人。故此,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時,應該先了解其個性和學習需要,若盲目跟隨大眾選擇,而沒有理解子女的特性,或許會出現錯誤配對的現象,例如:子女是適合探究型的學習,喜歡從活動中發現新知識,如果家長為他報讀傳統型學習模式的學校,較少活動教學的安排,這樣子女未必能從中有效地學習,甚至不能享受學習的樂趣,影響學習質素。

( 三) 家長需要真正認識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風格,切忌人云亦云地選擇,因為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他們的需要有別,適合他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所以家長做決定時,不宜考慮別人的選擇,反而考慮自己子女的需要。

學習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每一個學習階段總會有波折起伏。家長應該抱着正面樂觀的心態陪伴子女成長,以身作則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勇敢面對遇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