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科技糅合教育發展 攜手共創 科創青雲路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30期 香港漁農科技教育中心 劉振鴻 鄭良仁 張泳達 鄭和榮政府近年大力投資推動創科,培養本地專業人才,促進青年全面發展。為此,相繼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及《青年發展藍圖》,當中教育、能源管理、環境保護等範疇可謂至關重要。香港漁農科技教育中心積極引入全球頂尖科技,配合國家及香港發展,建立漁農創科基地外,更兼具培養人才的重任。中心以「培養國際級漁農科技人才」為目標,以香港現行課程為基礎,推出「漁農科技人才培訓計劃」,為學界提供漁塘、耕地及科研中心等真實場景,讓年青人實踐所學,藉此推動香港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讓高科技漁農產業走向國際。
凝聚各界專業力量 開展漁農科技教育
面對 21 世紀新挑戰,教育的方式亦隨之而改變,未來學生更需要的是將知識學以致用的能力。機構奇異農夫一直致力推動綠色技術,並提供場地予漁農科技教育中心作為年輕人才培訓基地,中心課程總監劉振鴻先生過往曾任課程發展議會 ( 科學教育 ) 主席及校長,擁有多年教育經驗,深諳創科教育必須「貼地」,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台和機會,因此他毅然離開校長崗位,聯合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如擁有豐富海產養殖知識的鄭和榮博士、專注創科領域的劉文建教授、張泳達先生、園藝和建築專家鄭良仁先生及不同的業界專家,共同協力推動香港漁農科技教育。劉振鴻表示:「任何創新科技必須與生活接軌,惟香港現時最大難點是欠缺相應平台讓學生進行科研。故此,我希望成為教育界、商界及創科界的溝通橋樑,將世界最新頂尖科技引進香港,並透過中心讓學生參與科研工作,與生涯規劃掛鉤,把握國家發展機遇。」
劉振鴻補充:「不論國家『十四五』規劃或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糧食都是其中一個關鍵發展要素。隨着創新科技不斷發展,漁業和農業亦有新的挑戰和機遇,通過應用先進技術和創新科技,將能提高農作物和魚類的生產效率,改善漁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以及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性,藉此解決未來人類社會的糧食及能源危機。2022 年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轉捩點,例如優化初中畢業後的普職分流,讓職校學生能夠入讀大學。同時,教育部亦在中小學新設『勞動、綜合實踐活動課』,同時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積極探索在新技術的背景下,學習環境與方式的變革。而漁農科技教育正好配合國家及世界教育的新趨勢,提供真實場景,讓學生走出課室,在行業中汲取經驗,實踐學科知識,更好地規劃未來發展路向。」
養殖、科技有機結合 推動業界創新發展
漁農科技教育中心顧問鄭和榮博士是經驗豐富的生物學家和海洋科學家,過去曾於大型企業、主題公園、政府部門、非牟利機構、大學、商業機構任職及擔任顧問工作,積累豐富的海洋生態及養殖管理經驗,鄭博士負責協助整個項目的發展工作,並致力將傳統養殖經驗與最新科技結合,希望讓年輕一代能了解漁農科技發展歷史及以創新概念推動業界發展。
高生態價值教育中心 實踐多方協作教學
中心位處新田青山公路米埔段,佔地 80 萬呎,不僅設有人工魚塘,周邊還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同時,為了讓學生認識科技與保育的重要性,漁農科技基地更設置風力及太陽能的發電裝置,推動可持續發展。此外,中心亦積極發揮「Hubs」的作用,致力促進漁農科技的交流及發展,讓有興趣在該範疇發展的青年,及早認識國家和世界需要,並為未來作好準備。劉振鴻指出:「我們會與學校合作,並提供場地讓學生進行耕種、養殖,並教授學生如何繁殖不同水產,而我們亦會就着同學在繁殖過程中所面對的困難,提供各類支援,每個月亦會舉辦一至兩場專家講座,教授漁農科技相關知識,協助學生建立知識及技術基礎。我們希望為學生提供整合式學習,同學從基地學習基礎知識後,學校可運用不同的資源,在校內設置簡單的設備,例如溫室、魚蝦共生系統等,並引入業界最新的科技,從產品構思、設計、優化等方面着手,實踐跨學科學習。同時,透過教導學生漁農科技知識,學習如何運用科技提升糧食產量,回饋社會,幫助國家發展,亦是我們成立中心的教育願景。」
中心亦會致力配合學生及學校的不同需要,為學校提供多元化活動,例如與歷奇機構合作提供歷奇訓練、與山藝協會協作舉辦山藝訓練活動、舉辦家長教師親子活動及老師專業培訓等。此外,中心與內地有緊密的聯繫和協作關係,稍後會邀請內地專家來基地分享氣象知識、大數據運用及漁農科技知識,基地亦擁有國家近 40年的氣象數據,並設有不同監測器,學生可以就着真實數據進行分析,例如研究泥土水份含量與山泥傾瀉的關係,從而建構科學概念,並發揮創意研發科技產品,減少天災的發生和損害。劉振鴻補充:「中心課程亦讓孩子由學習自然開始,從而學習社會變化,課程先教他們觀察入微,由顯微鏡到望遠鏡,運用不同角度觀察大自然,教導他們愛護大自然,愛護自己及家人,從而學習關心社會,關心別人。我們的課程亦會和香港的社會服務及非牟利機構合作,增強學生的社會智慧,由關心社會實況開始,例如安排學生與長者中心合作,共同推動香港紅樹林生態保育工作,鼓勵長幼共融文化。」
培訓漁農科技人才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為培訓漁農科技人才,中心開展「漁農科技人才培訓計劃」,並配合學界 STEAM 教育的發展,提供真實的農耕場景,讓學生實踐所學。計劃設計的課程從幼稚園涵蓋至中學階段,循序漸進教授漁農科技知識。例如幼稚園課程會透過場地實際體驗,為小朋友提供生活化和趣味性的學習經歷,讓他們認識各類漁農產品的營養價值和來源,從而了解環境保育的重要性;小學課程則着重學生「動手做」的機會,中心會安排專業人員到校視察場地,建立校內特色農圃或漁菜共生場地,並訓練學生成為「小農夫」和「養殖家」,認識綠色耕種及最新種植科技;中學課程則集中認識漁農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如何運用高新科技提升作物產量,從而解決糧食問題。
與此同時,課程完美結合 14 項SDGs,讓學生了解最新科技發展,鞏固創科學習基礎。課程導師亦會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及環境保育意識,分享行業最新的發展動向,讓學生能及早裝備自己,規劃未來,促進多元發展。中心合作夥伴負責人張泳達指出:「國家未來教育發展趨向與生活接軌,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並在過程中培養正確價值觀。而我們亦積極配合國家教育發展趨勢,中心為青年提供漁農業領域實習、就業和創業的機會,支持多元事業發展,課程中更加入品德教育元素,讓青年了解香港及國家發展,培養正確價值觀。」
運用業界最新技術 實現科學化農業管理
中心合作夥伴負責人鄭良仁糅合園藝、土木、納米及漁農科技等不同範疇的豐富經驗,為中心建構多用途的綠化漁農科技基地,並為學生提供應用業界最新科技的機會,鄭良仁表示:「在『科技實踐農地』中,我們運用了納米技術農耕裝置,並配合智慧水耕系統及垂直耕種,打造全自動、智能化溫室。同時,農地亦運用了智能感測系統,能夠監測溫室的溫度、濕度、光照及 PM2.5 等,而所有監測數據亦會上載至雲端,同時配合國家的大數據系統,我們能夠掌握全中國的氣候情況。以今年為例,氣溫普遍會上升兩度,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預報系統,及時對農作物作出預防及保護措施。透過在中心的學習,我們希望教導學生種植技巧和科學化的農業管理、數據分析以及漁農業的數據應用,繼而結合創意和專業知識,設計智慧漁農業方案,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