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智慧:探討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陳家偉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 漢字的智慧 香港教育雜誌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在中國傳統社會,「士、農、工、商」,其中以士的地位最高,孔子解釋「士」為推十合一為士,意思是通曉萬物的原理。所謂「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士是領導和管理階層,即是古書常常見的士大夫。隋唐科舉制度形成後,人不問出身,只要考試及第,由秀才、舉人到進士,便可當官入仕,接受俸祿,因此有「十年苦讀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說法。

孔子對讀書人的要求很高,要立己立人、推己及人,所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士不單要管理,更要推廣文化、教育人民,使大家和睦相處、安居樂業。

一個國家的強弱,也視乎士的表現,《漢書》記載:「士者,國之大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國家要投放資源在教育,才能興盛起來。

我也希望年輕人可以學習三國時期的吳國大將呂蒙。年輕時的呂蒙只懂武功,目不識丁,孫權勸他要勤於學習。過了一段時間,孫權見到呂蒙,發覺他變成熟了,談吐有禮,可說是判若兩人。成語「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就是有關呂蒙的故事。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中國人愛玉,玉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在祭祀、外交和經濟都有重要的地位。甲骨文中已經有「玉」字,像一根繩子串着三塊玉,到後來楷書字形為區別「王」字,便多添加了一點。

《詩經》:「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君子和玉都有溫和、滋潤他人的特性,古禮更規定君子一定要隨身佩帶玉器,可知玉的重要。

中國人愛玉是有其原因,《說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色澤);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紋理);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聲音);不橈而折,勇之方也(質堅);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色純)。」簡單而言,玉具備有仁、義、智、勇、潔五種德行,與君子相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我們要成材成器,就必須經過後天的努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經過許多的工序,才可成為價值連城的美玉。

陳家偉 校長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