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回歸25年 實踐求進精神 瞻前顧後不忘初心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香港都會大學 教育專業24期 高等教育 自資院校 遙距課程 林群聲校長

香港都會大學的前身香港公開進修學院於1989年成立,較香港特別行政區只「年長」八年,在這短短三十三年期間,香港的高等教育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由最初只有兩所大學,增至十多所高等教育學府,當中包括八所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大學。香港公開進修學院於1997年升格為香港公開大學,更於去年正式採用新校名香港都會大學,是一所管理完善的自資院校。

香港都會大學的一大特色,是在提供全日制課程之餘,同時保留了遙距課程,讓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升讀大學的人士,可以藉此機會,重新向着大學學位的目標進發,真正實踐香港都會大學「終身學習、不斷求進」的辦學理念,亦是林校長最感自豪之處。

提供全日制面授課程 學額穩步上升

林群聲校長指出:「當年政府成立香港公開進修學院,就是為了給當初失去入讀大學機會的人士提供渠道,透過遙距方式進修,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很多人的需求。」
  
隨着時代改變,本港大學的數目增加了,經濟及民生亦有所改變,從前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學門檻,愈來愈多學生符合條件,令升讀大學的人數大幅增加。林群聲校長娓娓道來:「這代表香港公開大學的任務某程度上完成了,本校繼而開始提供全日制面授課程。起始時部分課程只有二、三十人報讀,絕對不符合經濟效益,但是我們堅持下去,於 2007 年加入 JUPAS 聯招,愈來愈多人逐漸意識到香港公開大學的價值,全日制面授學生的人數亦穩步上揚。另一方面,本校看到社會上對遙距課程仍然有需求,不但沒有放棄開辦遙距課程,更特別為此成立了公開進修學院,一直為適應社會的需求而作出改變。」

遙距課程回應需求 照顧學生需要

林群聲校長說:「值得注意的是,對遙距課程有需求的,也包括在囚人士。在監獄內的學生如果想讀書,遙距課程是唯一的途徑。我們有發展完善的教材,學生只要按時提交功課便可。不過,在囚人士在交功課時也遇到一定的困難,由於他們不能電郵發送功課,部分學生要將功課用錄音帶錄下來寄給校方,由校方將錄音帶數碼化後,轉交負責老師,充分照顧他們的需要。」
  
在訪問中,林校長多次用「瞻前顧後」來形容香港都會大學:「縱使現在社會上已設有多間學院,但我們是唯一一間需要瞻前顧後的:既要觀看長遠發展,努力進行研究以提升學術水平;亦要回望留在後面的學生。這猶如登上一列高鐵列車,列車正高速向前行駛時,也必須細心留意是否仍有學生滯留在月台上。這群滯留在月台上的學生,就是過去想讀大學,但苦無機會的人,我們會伸手扶他們一把,提供一償心願的機會。這正正是香港都會大學在社會上獨一無二的角色。」

克服困境 繼續為本港訓練人才

回顧院校走過三十三年的道路,林校長自言跟香港回歸二十五年的歷程沒有太大分別,多年來都面對種種困難及挑戰,必須求變求新。林校長認為,該校面對的其中一項挑戰,就是護理及健康學院的教師人手不斷流失。「我們是全港訓練最多護士的院校,然而,面對教師流失的困境,我們即使希望增加收生人數,也是困難重重。」林校長笑言,香港都會大學教學團隊將繼續迎難而上,毋忘初心,為香港培育專業人才而出力。

林校長見證回歸25年,實踐求進精神。香港都會大學。良好的學習討論氣氛。豐富的校園活動,發展身心。為本港訓練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