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閱讀 三步培養家庭閱讀教育 切忌四大錯誤行為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東華三院何藍瓊纓幼稚園 周思華校長 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 田少斌校長 家庭閱讀教育 香港教育雜誌64期常言道「開卷有益」,文字是不少人的一生摯友,建立良好閱讀習慣也能有效提升學習能力,培養品德思考。在幼兒牙牙學語時,不少家長已經在家築起圖書角,購買大大小小色彩繽紛、琳瑯滿目的繪本圖書。到孩提時代,家長們照樣費盡心力,夜夜相伴讀誦故事,希望有趣情節能讓子女明瞭書本世界的美麗。然而,建立家庭閱讀環境有不少技巧,各成長階段的閱讀需求亦有不同。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田少斌校長與東華三院何藍瓊纓幼稚園周思華校長,將與一眾家長分享家庭閱讀教育的技巧,並點出四大錯誤行為,從中為子女建立正面有效的閱讀習慣。
掌握成長需要 階段性建立閱讀習慣
早在學齡前,不少幼兒已能透過部分詞彙與短句表達自我,可見他們於嬰兒時期已具備觀察和感官學習能力,亦是語言學習的重要時期。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將建立閱讀習慣分成3個時期,分別為0至3歲、3歲至6歲、以及6歲至9歲。兒童在3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的理解能力與閱讀需求,而家庭閱讀與閱讀氣氛正是建立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關鍵。
0至3歲:「玩書」 實踐「與書為伴」
幼兒在3歲前,家長的引導對發展語言能力有巨大影響。專家認為學齡前的兒童若能把書本融入生活,樂與書為伴,已為日後建立閱讀習慣打好良好根基。東華三院何藍瓊纓幼稚園周思華校長指出學齡前幼兒視覺感知正快速發展,建議家長可以選擇線條簡單,以圖畫為主,內容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故事書作為讀物:「文字或內容過於複雜的圖書對幼童而言,除了難以了解內容外,亦會因過於艱澀而降低閱讀專注度。」另外,針對嬰幼兒的感官刺激,家長可以選擇以不同物料設計而成的「玩書」,如硬卡書、布書、發聲書、立體書等,吸引幼兒把玩學習。
周校長強調,家庭的角色無人能夠取代,如從小便與子女伴讀圖書,他們便可透過家長的閱讀行為,從中認識閱讀的正確方法,如執書的方向與順頁閱讀。除了圖書,家長亦能善用環境文字,如地鐵站名、餐廳菜單等,激發幼兒對生活的觀察力,除了能夠激發語言能力外,亦可從中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同時擴闊生活經驗。然而,因幼兒的專注力較弱,伴讀的故事不應過長,一旦發現他們變得興趣索然時,家長無需堅持把故事說完。周校長特別提及:「幼兒教育理論中,幼兒讀寫能力為循序漸進的發展。口語是讀寫發展的基礎,因此家長在為學齡前幼兒伴讀時,應用口語講述故事,讓其充分理解故事內容,建立對閱讀的熱忱,繼而開展下一階段的語文學習。
3至6歲:「說書」 閱讀活動建立詞庫
到學齡階段,幼兒能從「學習如何閱讀」慢慢發展到「從閱讀中學習」,豐富閱讀的同時增長其觀察力、猜測力、組織力和創造力。專家建議父母在這個階段可以輔以情意教育,深入學習故事的內容和底蘊,從而建立正向品德。周校長指,家長可嘗試從口語講述轉為朗讀書面語的「說書」方式,一字一字清楚地讀出故事,再用手指同步指着文字,並在適當的位置作出停頓,如「小貓/回來/找/主人」,令幼兒了解一字一音的音節關係。父母亦可進一步引導兒童討論故事內容,一同找尋配圖中有趣的線索,藉以培養觀察力。
與此同時,讀物亦可按程度增加文字比例,並選擇句式重複度高的圖書,令兒童可以在重複的元素中,猜測出故事的發展。針對5至6歲的兒童,家長可以引導他們嘗試複述故事,加深故事體會,提升其組織和記憶力。而且,家長亦可在閱讀過程中增加趣味活動,如畫圖、家庭劇場或詞語接龍遊戲,讓子女投入閱讀之中。
6至9歲:「聊書」 輔以討論促進思考
及至小學階段,兒童已累積詞彙量和掌握基本句式,進入自立閱讀時期。家長可從伴讀改為共讀,同時引導發問,如請子女複述故事的時、地、人,或分享最喜歡的角色,甚至重編故事的結局,刺激思考與說話能力。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田少斌校長指出,在引導閱讀英語,甚至外語圖書時,家長可挑選有點讀功能的圖書,或子女已經看過其故事的英語版圖書,以增加閱讀信心,減低對英文的恐懼。而且,家長可多選擇不同體裁的選物,如寓言、神話小說、人物傳記、唐詩、科學叢書等,擴闊閱讀素材與豐富知識面。
家庭閱讀教育的關鍵在於愉快而自然的閱讀環境,只要家長能提供有趣的圖書,充足的伴讀時光,定能建立子女對書本的美好回憶。田校長認為:「要建立家庭閱讀風氣,家長們可以在家舉行輕鬆的讀書會,如三代同堂一起談書,分享感受,讓子女在書香中成長,促進世代的交流,令家庭關係更加緊密親近。」
1. 過於一板一眼
田校長指,家長宜與子女一同訂立固定閱讀時間,不應在錯誤時機,逼使他們放下正感興趣的事,強迫閱讀或一板一眼地在閱讀後總結出道理。「家長應致力製造愉快輕鬆的氣氛,即使拿書方向不正確,或喜歡跳頁看書,總提出奇怪的疑問,亦不應過度糾正,更應溫柔堅定回應子女的提問,從書中故事延伸出新的內容,引發思考和創新。」父母不應具功利的閱讀目的,反之要明白圖書並非教材,不應一味追求子女讀懂了多少,學會了多少字,更應讓他們享受閱讀的過程,樂於與書作伴,並在共讀期間,多讚賞子女的閱讀表現,鼓勵他們分享閱讀感受。
2. 過度控制
有不少家長喜歡按自己喜好為兒童選書,並對圖書的內容和題材設限,如可能傾向挑選英文書與科學類圖書,抗拒漫畫或消閒類書籍。然而,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指出,兒童在閱讀自行選擇的課外書時,會更享受閱讀,閱讀表現亦會更好。周校長表示:「兒童的閱讀感受至為重要,家長應該將閱讀的快樂歸於閱讀本身,讓其能在閱讀中感受單純的喜悅。」田校長亦指閱讀與其他學習不同,需要兒童自主投入與薰陶,良好的閱讀興趣將對未來成長有着深遠而潤物細無聲的滋養:「在伴讀時,家長不宜過度控制閱讀的流程和速度,適量地提出引發思考的提問,切忌過度提問而變成『拷問』,否則兒童就會認為閱讀是種負擔,最終導致對閱讀提不起興趣。」
3. 缺乏閱讀空間
良好的閱讀環境可建立正確的閱讀態度和習慣。有研究反映,家中的兒童書籍藏書量愈多,兒童的閱讀能力愈好,足見家庭閱讀資源十分重要。田校長認為,比起提供充足的閱讀資源,更注重兒童是否有專屬的書桌和安靜舒適的閱讀環境:「當子女在閱讀時,家長最好能將視聽電器的音量收小,並提供充足的光線,讓他們能在沒有干擾下愉快閱讀。」
4. 家長自己也不看書
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指出,家長的閱讀態度與子女的閱讀能力相關:家長閱讀時間愈多,子女閱讀表現亦會愈出色。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在家裏經常閱讀,與子女多出席不同團體舉辦的閱讀活動,平日亦可一起到圖書館借書、逛書店、參與閱讀或文化講座,使書籍化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周校長指出:「其實文字無處不在,父母可與子女一同閱讀日常生活中的環境文字,如公園運動器械的指引、電器的說明書與港鐵路線圖,提高對文字的敏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