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首設粵劇教學獎 鼓勵研發嶄新教案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25期 香港教育大學 粵劇傳承研究中心 文化與創意藝術 梁寶華教授 粵劇 全港中小學音樂教師粵劇教學獎 2022 粵劇教育

早於十九世紀,香港便受地緣文化影響,視粵劇為主要娛樂活動之一,上至節慶和醮會,乃至平日消遣娛樂,港人都會扶老攜幼一同共賞粵劇。時至今日,粵劇慢慢淡出大眾目光,新生代多對粵劇不甚了解。香港教育大學(教大)粵劇傳承研究中心首辦「全港中小學音樂教師粵劇教學獎 2022」,以推動粵劇文化薪火相傳,鼓勵老師在校內進一步推廣粵劇教育,促進粵劇教育的發展。

激發教學創意 達致教學相長

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梁寶華教授指出,早在回歸前,政府教育部門已將粵劇加進學校音樂課程指引之中,惟至今仍未將粵劇教育普及化。「粵劇和其他精緻藝術(Fine Arts)一樣,擁有豐富文化底蘊。我們致力將粵劇帶入學校,期望其可與西方古典樂一樣,成為學生的音樂課必備課題,讓學生浸淫其中,從而真正傳承粵劇。」梁教授寄望。

「想令學生愛上粵劇,首先老師要同樣熱愛粵劇,再以多元教學方法提升學生興趣,真正欣賞粵劇之美。」在知識文化的延續傳承上,老師的角色尤其重要,為了表揚老師對推動粵劇文化的不懈付出,教大粵劇傳承研究中心與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合辦首屆「全港中小學音樂教師粵劇教學獎 2022」,期望透過是次比賽激發老師的教學創意,為粵劇教學注入嶄新元素。參加老師需要提交一份以粵劇為主題的原創教案,輔音樂課堂教學影片,由專業的評審團就教案內容、創意程度、教學成效等範疇進行評核。梁教授指出:「比賽有助老師專注於構思教案,嘗試不同的教學模式,並提供平台讓老師進行交流,有助改善教案不足之處,達致教學相長。」

針對性培訓課程 打好知識基礎

優質音樂教育以活動為本,圍繞聆聽、表演與創作,學習粵劇也其實一樣,同樣需要師長先帶領開口,學生才能受其感染。「過往我們曾將粵劇教育帶進五十多間學校,但不少學校在計劃完結後,又回到固有的教學,粵劇再一次在課堂上失了蹤。雖然老師能透過計劃增長對傳統粵劇的認知,很多都從未唱過粵劇,自然難以建立濃厚興趣。」梁教授自言八年前,他登門拜訪香港老牌粵劇社並成為會員,從此定期參與聚會,向各名伶老師請教,學習不同風格唱腔,研究粵曲的音樂結構與底蘊文化。「這八年時光為我建立了身份認同,令我自覺自己是粵劇世界的一份子。」

因此,今年中心在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下,首度為老師開設為期一年的培訓班,藉着針對性的粵劇課程,加深校內音樂老師的粵劇知識,培訓他們唱吟粵曲,同時學會使用中樂拍和,再回到課室帶唱。對在校老師而言,有關課程需要高度投入,每堂課長達三小時,大半的時間都要求老師開口唱粵曲,四十堂課完結後,修讀課程的老師將有機會於戲曲中心參與交流分享會,開學後便會開始於課上講解粵劇音樂。中心計劃於年終分享會由老師與學生一同參與演出,展現教育成果。同時,中心正在研發電子應用程式,方便老師及學生未來在課堂學習上使用。

滲入價值觀概念 實踐全人教育

音樂學習不應停留在談音樂、教授樂理,也要融入生命及文化教育的概念,才能促進學生全人發展。梁教授指出,粵劇劇目牽涉豐富的中華文化與人文精神,如忠、孝、節、義等,是最立體的中華文化載體,老師只要靈活運用便有助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態度。「以《帝女花》為例,不少老師均認為該劇內容涉及自殺殉情,有機會為學生帶來負面影響。然而,老師更應該抽取故事中真善美的情操,如長平公主忠心愛國的精神、周世顯的深思熟慮等,重新向學生解讀粵劇中的精神,與及對生命崇高的思考,令學生從中學會思考人生的意義。」梁教授建議。藉着與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合作,在教師培訓課程中亦會教授參與老師,解構劇目中值得學習的人文哲理,達致「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音樂教化。

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教授全港中小學音樂教師粵劇教學獎 2022(左起)梁寶華教授、香港藝術發展局副主席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 顧問小組主席楊偉誠博士、教大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教授、西九文化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鍾珍珍。為老師開設為期一年的培訓班解構劇目中值得學習的人文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