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非華語人才 創造文化共融優勢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27期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 袁國明校長 人才 非華語

香港作為多元共融的「全球城市」,居住了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他們自然亦是香港未來的重要發展力量。隨着本港非華語學生人口逐年迅速增長,輔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以助他們融入以中文為第一語言的本港社區更為重要及迫切。因此,發展非華語中文課程,提高他們讀寫聽說能力、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和習慣、提升語文素養,以及認識中華文化,有助他們融入香港的發展步伐。

開設非華語課程 把握發展機遇

學校要照顧非華語學生學習語文的多樣性,除了設計不同程度的中文課程外,更應為學生開放學習材料,重視經典閱讀,製作校本非華語中文文言文教材;同時,負責非華語中文課程的老師,亦應積極參與教育局「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研發和試教工作。此外,開設校本的職業中文課程及基礎普通話課程,有助加強非華語學生的競爭力,為他們將來到大灣區發展,甚至內地升學皆帶來莫大益處。

非華語課程正好為這群學生打好穩固的語文基礎,本校歷年來累計有 30 多位非華語學生獲內地大學及 3 所「生源基地大學」錄取,適切的語文課程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在內地生活的溝通和學習問題。除此之外,部分非華語學生能夠由調適中文課程過渡銜接至主流的中文課程,甚至參加中文科中學文憑考試,並取得理想成績,我校一名巴籍校友更因此能夠升讀大學,並完成教育文憑,善用自己的文化背景,持續為香港培育下一代人才,協助其他外籍學生融入生活。

跨校協作 推動社會多元發展

未來學界亦應攜手建立「專業社群」,落實「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共同研發照顧非華語學生學習多樣性的校本課程,設計多元化的教材(如校本文言文教材、職業中文教材、普通話課程等),兼顧各個課程學習內容的橫向連繫及縱向發展,協助非華語生可以逐步銜接主流課堂,為他們的升學及就業作好準備,推動香港人力資源的多元發展。

袁國明校長